-
跳岩 编辑
跳岩是一种简单又古老的渡河工具,将一些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石块在水中排列成道,石块之间相隔约一步之遥,就形成了跳岩。因为跳岩桥面是不连续的,所以从严格定义来看,跳岩是桥的雏形,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桥。跳岩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由早期先民在天然桥的启示下改进而来,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因其符合园林美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要求,故在一些著名园林、景区也设有跳岩。部分历史悠久的跳岩还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名单。
中文名:跳岩
别名:碇步桥,汀步桥,鼋鼍桥等
地区:常见于南方省市
古人用大小砾石或较整齐的条石,在浅水的涧流溪中筑起一个个石磴,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只露出水面的乌龟背,故称其为“鼋罨”: 约在公元前二千多年时, “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为梁。”
为防磨损,石块的质地应是坚硬、耐磨损的材料,如石材、混凝土板、砖等。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黄石、大青石等。质地松软的砂岩等则不宜使用。2、砌石
由石匠雕钻成条形的大石块,石块的形状应以表面平整、中间略微凸起的龟甲形的为好,这样可以防止石面上积水。石块的大小可根据需要选择,但不宜小于30~40cm,以便踏脚。
3、安置
选择河水浅的地方,把这些条形石块从河这边安装砌到河的对岸,石头高出水面数尺。 同时,要注意:
石块底部可用水泥固定,以防松动。
置石时要深埋浅露。
置石时要有适当的跨距,人的两脚步行时的跨距大约是60cm,因此石与石的中心间距应以此为度,并应有恰当的曲度。
置石的方向应与人前进的方向相垂直,这样能给人以稳定的感觉。
石块布置,可以由一块至数块组成,不宜过长,不能走回头路。
跳岩一般与滚水坝连为一体,下游是滚水坝,上游逐渐过渡到深水区。(如图一)
跳岩没有桥墩、桥梁,整座桥只是间隔插建在溪水中的方形石碇(即石块)串联而成。这些石碇也称墩、石礅、碇步等。石头竖立溪水中,互不相连,中间隔个约半米的步幅。
为方便行人交会避让,有的跳岩桥还有避人墩(或子碇 ):每隔几米,桥墩旁就多出一个方形石块,这种石块被称为避人墩。古时候两个人挑着扁担相向而行时,其中一人就要走到避人墩上让对方先过。 (如图一)
有避人墩的跳岩一般只有单排石碇,且石碇宽度较窄。单排但石碇宽度较大(如图二)、双排(如图三)的,则不设避人墩。
而按照石磴的设置形式,又可分为:立置式(如图三、四)、平置式(如图一、二)两种。
同时,为了方便船只的通行,有的跳岩桥还会预留数米宽的缺口,缺口上铺设可启动的木板, 掀开木板,船只便可通过。(如图四)
图一 跳岩结构(福建省寿宁县永安琴桥) | 图二 湖北襄阳水镜庄跳岩 |
图三 桂林恭城跳岩 | 图四 凤凰沱江跳岩 |
对于水面较宽而溪水又相对较浅的溪流,若造桥则成本高且难度大; 建跳岩桥则无需花太多的钱,只需因地制宜,用大块的石礅从此岸摆放到彼岸,即形成了一道渡河的桥梁。
缺点:不安全
有时大水超越碇步,而水流又湍急,涉水者稍有不慎,难免遭遇不测。另外,行人在半途中突遇山洪暴发,因猝不及防而被无情洪水冲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过桥的人数多了,石碇表面会被打磨得十分光滑,需要请人重新打磨使其变得粗糙,以避免行人踩上被滑倒。 因此,过跳岩一定要小心不要掉下去,特别是人多拥挤时,若遇“会车”一定要停下避让,谨记安全第一。女生应尽量穿平底鞋,不要穿高跟鞋过跳岩。
图五 采用“井”字结构解雇的泰顺仕水碇步
跳岩桥随着时间变化、洪水等因素易损坏,如浙江瑞安的东坑矴步(受保护的历史文物)曾由于多次的洪水冲击,中段石磴已毁失,石磴从原来的168个减少到100个。 为了稳定基础,有三种手段:一、睡木法。即碑文中所谓的“木石牙错”。在旱季水浅之际,用树径30厘米的大松木在磴步上下滩之间做成“井”字形。每隔8.7米纵横放一枝松木,松木接头处用樵卯加固,然后在松木的“井”字框架内垒筑大鹅卵石。松木框架既可防止在沙滩上的磴石被水冲走,由于松木的柔韧性,又可消解不同季节热涨冷缩的影响。它固定水底基础的作用有些类似混凝土中的钢筋,对磴步整体的稳定性非常有益。
二、是将磴步根基深埋,埋入水下的石磴长度占石磴总长度的2/3,露出水面的石磴是石磴总长的1/3。这种比例的埋深,很合现代科学原理。
三、是将高低两级的磴步并列,在石磴迎水面一侧用三角形抱石(或称护矴 )斜撑,如此一可加固石磴,二可分解水流冲力。其原理来自墩式桥梁的分水,可缓解水流长年累月的冲击。
湖南
湖南凤凰沱江跳岩
当地称谓:跳岩、跳跳岩沱江跳岩位于凤凰古城北门外沱江河道中,分上游、下游两处,上游跳岩建于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曾是进出凤凰古城的主要通道之一。 乾嘉苗民起义、辛亥革命凤凰光复起义、解放战争,这里都是进攻古城凤凰的主要通道。上游跳岩全长100米,共有15个岩墩,依次横列在沱江河床上。岩墩均用红砂块石修砌,墩与墩之间相距5米,上面用木板搭铺,木板再用铁链捆牢,固定在河两边的铁桩上,防洪水冲走。
福建
图六 福建福清马齿桥
当地称谓:碇步桥、马齿桥、琴桥福清市东张镇香山村石坑自然村马齿桥,长约70米,整座桥只是由108块间隔插建在溪水中的方形石碇串联而成。其规模在福建省居第二,在福州地区排第一。据村民介绍,此桥“当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古驿道的一部分。”
浙江
当地称谓:碇步桥、碇步、矴步桥
1、温州市泰顺县
图七 浙江永嘉楠溪碇步之一
在古代修建的碇步中,以清代建造的碇步数量最多。《桥梁史话》中提到的仕水碇步(仕水矴步)始建于明代,位于仕阳夏家港,明中叶被洪水冲毁,移建于上游“济渡处”,1794(清·乾隆59年)重建于现址,1819(清·嘉庆24年)修葺,1987年再次重修。 2006年,经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建于清朝时期的仕水碇步(编号Ⅲ-262)、泰顺廊桥(编号Ⅲ-261)被一同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图五)2、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
在楠溪江上游,凡是有溪水的地方都能找到各式各样的碇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大大小小碇步桥约有200多条。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巽宅镇小溪村碇步长达100余米;最负盛名的“东皋碇步”横贯于村前东皋溪之上,始建于1853(清·咸丰三年),全长127米,共有石碇216个,每个石碇两侧用抱石斜撑,南侧开有约2米宽的缺口,上铺可启动木板以通舟筏。
其他
由于现代桥梁的不断兴建,跳岩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功能,随之被冷落甚至废弃。但是跳岩独特的审美价值,却被某些旅游开发者所看好,许多景点刻意设置跳岩以吸引游客。 如以下景点:
广西桂林(如图九)、台湾屏东县(如图十)、江西婺源(如位于婺源彩虹桥下游的踏步桥,如图八)等地均有跳岩桥。
图八 江西婺源踏步桥 | 图九 广西桂林红岩村踏步桥 | 图十 台湾屏东县双流森林游乐区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