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级分析法 编辑
阶级分析法(method of class analysis)是指用社会学的阶层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把握历史进程的线索这一点,也为资产阶级学者所使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和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们的历史著作后,指出:“从法国大革命时起,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非常明显地揭示出事变的这种真实内幕,即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代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在总结当时的事变时,不能不承认阶级斗争是了解全部法国历史的钥匙。”②因此,阶级分析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所独有的,但是也不可因此而否认将这一方法系统化、最后定型以及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要归功于马克思经典作家。
在历史上,社会阶层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洲的社会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才明确提出阶层的存在以及它们的作用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曾说过:“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层存在或发现各阶层间的矛盾,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层的历史发展,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社会阶层作过经济上的分析。”①马克思的这一段话至少包括两 点:一是说明了在他以前,社会学者关于社会阶层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二是对社会学者的阶层学说予以了肯定。马克思正是在前辈社会学家的基础上,对阶层理论作出了新的发展。他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一)阶层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二)阶层矛盾必然要导致阶层专政;(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社会阶层差别和进入理想社会的过渡。……”①由此可见,社会学的阶层学说,是强加给历史的主观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对自身发展认识。
既然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存在,在研究一些历史现象时,就不能不使用分析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1)阶级分析法可以使我们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线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闻名于世的《共产党宣言》中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更正补充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②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也说过:“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③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人类阶级社会历史,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它,我们的认识又应从哪里入手呢?列宁明白地告诉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人们能在这种迷离混饨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①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在探讨历史进程中人物的活动时,就能十分正确地找到个人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决定个人活动的社会历史规律;就能充分揭示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各个层面,抓住各种社会关系的本质要素。
(2)阶级分析方法在史料的鉴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在阶级社会里,人又是划分为阶级的。毛泽东在名篇《实践论》里说:“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③因此,不能否认的一个客观存在就是:在阶级社会中,所遗留下来的人类活动的史料,大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不同程度、或深或浅的阶级印迹,如果不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史料的鉴别,只能是做到一般意义上的辨其真伪,而不能做到在此基础上,从史料的思想性上鉴别其对错。如有一种说法,认为“战报”是研究战争史的最可靠材料。因为战报大都是前线指挥宫给朝廷的战况报告,所报大多为亲身经历之事。应该说“战报”中确有许多真实的记录,是研究某一问题的重要材料。但是,也应看到前线将官由于个人腐败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需要,往往在战报中纂改基本事实,如不察,则会使研究工作陷入歧途。如对1864年清军攻入太平大国都城南京后的活动情况,当时在曾国荃身边参与军事的赵烈文在日记里记录说:“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大搜括,甚至各棚厮役皆去,担负相属于道。”又说:“诸委员无大无小,争购贼物,各藏一箱,终日交相夸示,不为厌。”30年后,谭嗣同在写给自己的教师欧阳中鸽的信中证实了这一点:“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气象,……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①由此可见,赵烈文所记为清军在攻破南京后活动的真实记录。但是在曾国藩递送朝廷的《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折》中,所述情节,截然相反,变成湘军将士如何竭力杀“贼”,屡建大功;而他本人对城中死于“疾疫者”和“战阵者”是何等“悲涕”,并正忙于“安置难民妇女,料理善后事宜。”再如,有关古代农民战争史的各种材料记载,大都出于统治阶级人物之手,他们出于同意于本阶级,恶意于敌对阶级的感情和需要,往往对有些内容任意夸大或缩小,乃至纂改删削。对此种种情况的史料,不用阶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鉴别,是很难从中得出正确结论的。
(2)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可以从繁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到其发展线索,但是却不能对任何历史现象都给予圆满的解释。因此,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不能将其绝对化、简单化。在人类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无一例外都始终贯穿着几对最基本的阶级矛盾。从历史整体上看,正是这些矛盾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任何阶级,都留下了其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轨迹;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新的阶级总是代表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而必然能够取代阻碍历史进步的守旧落后的阶级。在同一制度下的社会,正是通过其内部存在的对立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使其逐步走向繁荣和消亡。离开了阶级分析的方法,我们不可能探索出这样一条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但是,决定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有些历史现象又不是用阶级分析都能说清楚的。如,中国封建社会里,反复出现宦官当政、外戚专权的现象;在历代众多的皇帝中,有的精明强干、有的却昏庸无能。这些现象的出现、存在,在很大程度是和中国封建的宗法制度及皇帝个人的能力、品行、乃至性格有关,在研究中,要给予具体分析,而不能笼而统之地归结力是帝王阶级的本性。又如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很大、很重要的问题,但在封建社会中,民族矛盾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除阶级矛盾外,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信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情绪、民族感情都是导致民族矛盾的因素。因此,在分析说明历代民族矛盾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把它说成是阶级斗争的表现,而也应作出具体分析。再如中国历代都存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和斗争,有时这一矛盾和斗争呈现出极端尖锐和白热化。秦统一六国之初,在全国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那一场争论,竟导致了“焚书”;唐朝初年,李渊的几个儿子为争夺最高权力,竟演出了一场充满刀光血影的“玄武门之变”。这些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单纯用阶级分析是很难说清楚的。还有在封建社会历次农民起义中,起义军内部的矛盾斗争,用阶级分析也是讲不通的。象那种武断地为秦朝初年主张在全国实行分封制的人冠以“奴隶主阶级残余的代表”的论点;简单他说某某人是地主阶级在农民起义队伍中的“代言人”、是“蜕化变质分子”等等。都是僵化教条地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所得出的完全歪曲了客观历史的结果。
(3)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时,其目的不是为了判明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而是为了揭示其活动的环境中的阶级关系如何,这种关系对历史人物的活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判明历史人物在其活动中,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对历史进程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把阶级分析简单化的运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如简单化地把封建社会的历代皇帝统称为地主阶级总头目、封建官吏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对历代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冠以文人的称号,然后给予否定、批判。这样做的结果是,对他们所作的历史贡献无法公正地恰如其分地予以肯定。对农民起义领袖的评价也曾存在简单化的倾向,或过分抬高,或笼统地用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一带而过,缺乏对其局限性的具体分析。
其实,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历史上的人物是千姿百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袁世凯称帝前后,为其摇旗呐喊的筹安会会长杨度,在1922年投向孙中山,加入中国国民党,后来,曾为营救李大钊出过力;1929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秘密身份为党做了许多地下工作。陈独秀曾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1921年前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于其坚持右倾机会主义,使革命失败。后来,组织所谓“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进行活动,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过。对杨、陈二人的评价,便不能是通过简单判明其阶级属性就作结论的,而是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具体细密的分析,才能作出公允的评价。
(4)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曾为我们做出过范例。他在1925年撰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尤其是各阶级中的不同阶层的状况作了精辟的分析。如文中对中国资产阶级中的买办资产阶级阶层。民族资产阶级阶层和小资产阶级阶层的社会地位、政治态度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他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极大动摇性的阶层,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跑到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营垒里去,这一点为后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所证明。再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内部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大地主和中小地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这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要探明这一问题,就要运用阶层分析,对不同时期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状况进行全面具体的考察,而不能笼统地因其同属地主阶级而作出简单化的全面否定。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