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县坠子 编辑
安徽省萧县的戏曲剧种
萧县坠子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萧县的戏曲剧种。是20世纪初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大量汲取了当地其他曲种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说、唱、噱、做”方面有自己独特风格、特色,典调优美,长于抒情和叙事。2008年,萧县坠子经安徽省文化厅审核,确定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中文名:萧县坠子
遗产级别: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皖政200893号
批准日期:2008年12月4日
项目编号:Ⅴ—9
申报单位:安徽省宿州市萧县
1914年萧县有了第一个坠子艺人。到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大量汲取了当地其他曲种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逐步形成了“说、唱、噱、做”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萧县坠子。
图2 萧县坠子表演
萧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萧县春秋时期为萧国地,秦置萧县。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风骚人物荟萃,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皆孔门高足。 萧县的《萧县书画艺术》、《鞭打芦花》、《萧县坠子》、《萧县花腔渔鼓》、《萧县剪纸艺术》等12项被批为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萧县石刻》、《萧县坠子》、《萧县花腔渔鼓》、《鞭打芦花》等10项被批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萧县石刻》、《萧县花腔渔鼓》、《鞭打芦花》还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萧县花腔渔鼓》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萧县坠子为板腔体,板式、曲调包括新创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连、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锦、五字嘣等,典调优美,长于抒情和叙事。伴奏乐器为简板、坠胡。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表现形式有:单口、对口、多口和坠子戏;单口和对口。
萧县坠子多演唱长篇大书;如《列国》、《金枪北宋》、《云台中汉》、《月唐》、《隋唐》、《杨家将》、《呼家将》等;多口坠子,多为表现现代生活的中短篇曲目,如《刘巧团圆》、《三封信》、《王杰抢险》、《丰收之后》、《苦菜花》、《茶埠游击队》等。
萧县坠子特点:第一,说新唱新,是其传统,特别是1964年以来,编演了许多现代曲目,深入农村演出。第二,演出区域广,除经常在萧县城乡演出外,还在长江以北的13个省市演出。队伍大,名演员多,是其第三个特点,新中国成立时,已拥有一大批享誉苏、鲁、豫、皖的坠子艺人,如李教令、刘元芝、李元同、郭合银、马明兰、刘元真等,而陈凤英、唐桂英等,则是在“说新唱新”中成长起来的著名演员。
图3 萧县坠子传承人陈凤英表演
自1986年以后,由于诸多原因,使演唱活动陷入困境之中。老艺人相继故世,中青年演员纷纷改行,濒临存亡之际,急于保护。 2008年,萧县坠子经安徽省文化厅审核,确定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1月11日,经安徽省文化厅审核通过,确定宿州市萧县陈凤英( 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县坠子”的代表性传承人。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