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竹马 编辑
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江苏徐州(主要于邳州)一带的自娱自乐型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相传始于宋代,内容取材于女真族(金兀术)跨马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并于2006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中文名:跑竹马
别名:竹马
属性:传统文艺
流行地:江苏徐州邳州;山西省内各地
文化遗产名称:邳州跑竹马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会。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滩上、八路、徐塘等镇,属于自娱自乐型的传统民俗舞蹈。相传始于宋代,内容取材于女真族(金兀术)跨马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经历代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这种传统文艺表演形式也流行于山西省内各地。这种活动内容,通过有关资料的证实,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形式。
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干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
跑竹马
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沁县的跑竹马,是由四名女童骑马,四名男童备在手里持云板灯两块配合跑竹马表演。
在跑竹马的行列中增加一个倒骑驴的“县官”。
这名县官可以在队伍的前后、左右来回自由地跑动。在跑动中,还作马撩蹶子踢人的动作,以增加跑竹马的趣味性。
永济县的“火竹马”是在一喜迎神仪式之后表演,由马柱、马童、骑士各八人组成。马柱,是代表壮士。跑马时,有速度快的快跑马、有低速度的碎步跑马、慢步溜马、勒马等多种舞步。
表演进入高潮时,八位马柱走进场子中央蹲成一个小圆圈,八名马童一个虎跳后,分别站在马柱的肩膀上,马柱直立,马童一腿旁踢成个“朝天蹬”,脚掌上放置一个火花筒,一手扶腿,一手高举另一只火花筒,点燃后,竹马、马柱由慢渐快地在场内穿来穿会。
此时,火花四溅,花色缤纷、锣鼓震天、人声鼎沸,甚为壮观。
江苏省徐州市的邳州跑竹马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表演者共有10人,装扮成历史人物。头骑跨马或麒麟,称老鞑子(金兀术),后随4妃,系男扮女装,均跨马。每一骑后跟随一马童。
10名表演者"拉路势"进场,跑出各种"阵势",表现兴围狩猎的场景。有的艺人还说五马穿索,是表现金人在受到宋军追击时,迷惑宋军,布阵逃跑。老鞑子头戴大额子,插翎子,戴白胡须,右手执云肘,双手托马或麒麟头。上身穿黄马褂,披云肩;4妃头戴小额子,插翎子。
上身穿绣花豹衣,左手握马鬃环,右手执马鞭;马童戴罗帽,上身穿豹衣勒攀甲绦,腰勒大带,背插双刀,双手执马旗。马色与服装颜色一致,依次为黄、红、绿、白、黑五种。
马壳分头、身两段,系篾扎、纸糊而成,系于舞者腰间。
马壳周围有马围布,遮住舞者双腿,双腿佯作四蹄,实为以步代马,翩翩起舞。
跑竹马从场线、队列、舞步表演上分,有蛇脱皮、四门斗、一窝蜂、龙门阵、八卦阵等;从音乐演奏上分有节节高、老开门、将军令;从节目内容上分,有白蛇传、战幽州、三打祝家庄、打渔杀家、回娘家、庆丰收等,内容更是新鲜、时尚、丰富。
马尾是用丝麻做的,染成黑色,装在马臀上,就象真的一样。马腰部分是用木料做成的挎架,用绳带拴套在表演者的肩上,挎架与腰齐。马臀连在挎架后部,马首墩在挎架前部,表演者用手提着。
表演者根据剧中人物角色脸谱化妆,穿戴上古装或现化服饰,跨马执鞭,跑竹马的整套造型就算现成了。
其中引马、赶马、头马,二马(项马)、中马(腰马)、尾马比较重要,各有角色要求,各具鲜明特色,需要“好把式”来表演。引马的从肩到胯,斜挎一个大串铃,头戴英雄帽,手执大长鞭,起着指挥、引导群马的首领作用。
鞭杆是硬质灌木做成的,用红漆油漆,两头有花边图案,很是精制好看。
长鞭是用牛皮条扭结编制的,后粗前细,梢端续着用丝做成的鞭穗,还挽着红绸缎条子,很有神韵。引马人在群马表演的节奏间和关键处,不时地甩着长鞭,“叭、叭、叭”,震得山水哗哗响。
赶马的需要一个灵活精干,富有幽默感的表演者,他在跑碎步,甩响鞭的同时,还时不时地做一些滑稽动作,引逗得观看者前仰后合,笑个不停,大大增添了表演效果。
跑竹马在民族吹打乐器精彩演奏的配合下,由慢到快,驰骋跳跃,只见马首不见人影,犹如万马奔腾,沙场冲杀。
整个马群舞步疾速,乐响激昂,情绪亢奋,气势粗犷,表演场景十分热烈火爆。
尽管正月里寒风料峭,但是三两场下来,整个表演者全部都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所以表演者是十分辛苦的。
高跷是用很硬的木料制作的,上部凿孔,安有横桩,把人的脚和小腿捆绑固定在横桩和上截部分,迈步行走,叫踩高跷。
高跷又分为二跷和高跷。二跷约20—30公分,高跷长达1米以上,表演者踩上去可靠坐在房顶的瓦沿上休息。
高跷跨马难度大,要特别注意安全,所以表演者身边要配备一两名服务保护者。保护者手持安有月牙形托架的长杆,随时供表演者支撑托扶。
表演者不仅要大胆机智,更需要刻苦训练,掌握娴熟高超的技艺,以特定的舞步、身姿和表情,表演起来更加惊险,精彩、神武和壮观,别具风格和韵味。
每逢元宵节或庙会,耍广场、跑竹马,都要表演三至五天,引得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蜂拥而至,争相观看欣赏,赞不绝口。
本村的每户人家都要争着让竹马到自家院内跑上几圈,以祛除灾祸,降临福祉。
竹马每到一户人家大门口,全家都要出来放鞭炮迎接,表演结束后,还要拿出花生、红枣、白馍、香烟等,慰问演出人员。
据说,这样可以逢凶化吉,终年平安 。
跑竹马这项民间广场艺术,充分显示着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理念,抒发着乡村百姓的情感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示着传统艺术的乡土特色和天然魅力。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二代跑竹马的“老把式”们虽然已经先后作古,但他们把精湛的技艺无私地传授给了后人。跟竹马的三、四代人积极自觉地担负起了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一支男女参与,全民上阵的群众表演队伍已经形成,一批新的民间艺术的表演艺人正在涌现,跑竹马这项民间艺术后继有人,而且兴旺发达。
数十年来,以马腰村民为骨干的李家山竹马,每年都应邀赴县城演出,获得县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普遍赞扬。
在每条街道的演出场点上,场场喝彩,好评如潮,年年得奖。凡是看过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个竹马跑得带劲有味功底深。”
愿跑竹马这项民间艺术与时俱进,艺苑争辉,越跑越红火,越跑越精彩,成为一项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传统文化精品,成为一朵绚丽多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艺术奇葩,成为一种营养丰富的促进和谐小康的精神食粮。
民间游戏汇总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年人娱乐节目之中。 | |||
撞拐 顶头 抵肩 掷仙 弹棋 跳大绳 弹玻珠 斗百草 放风筝 骑竹马 荡秋千 捉迷藏 斗蟋蟀 跳房 跳百索 拔河 赛龙舟 摔跤 下土棋 扭秧歌 踩高跷 跑竹马 跑旱船 折纸 | 打尜 打瓦 打鬼 足达熊 过家家 斗羊 斗鸭 斗鸟 斗鹌鹑 斗狗 斗蚁 斗鱼 鞭春牛 爬滑木 乍螂抛 赛瓜 乞巧 走月亮 冰嬉 台阁 舞龙 耍龙灯 解九连环 拼七巧板 | 挑急急令 斗拐 猴抱蛋 小鸡赶火 穿白楞叶 拍烟牌 揣包儿 叫手势 打鼻子眼 扣沙布袋 弹槐豆 堆宝塔 官打捉贼 跑驴 老汉推车 皮影戏 木偶戏 拉洋片儿 猜谜语 射覆 猜枚 绕口令 翻交交 九九消寒图 | 抽陀螺 跳皮筋 田鸡竞走 邀人过河 滚铁环 投绣球 丢花包 抢头巾 老鹰抓小鸡 穿针竞走 穿花衣竞走 接棍 瞎子跨栏 顶瓮竞走 赛海马 扯皮条 指星过月 摸瞎鱼 跳年 割韭菜 老虎换山 掏个火 拉大锯 重阳登高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