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书 编辑

中国曲艺

徐州琴书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又名“苏北琴书”,旧称“丝弦”、“唱扬琴”等,主要流行于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

徐州琴书以徐州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徐州琴书演出时由演员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交待故事情节,有单档、双档、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灵活简便,词曲通俗、素有”文艺轻骑“之称。徐州琴书代表性曲目主要有《王天宝下苏州》《张廷秀赶考》《水漫金山》等。

徐州琴书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了徐州的历史、习俗、民生状况和民间故事,是徐州农业文明的重要精神标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2008年6月7日,江苏省徐州市申报的“徐州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73。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徐州琴书

别名:苏北琴书

始兴年代:清代

流行地区:以徐州市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

经典剧目:《王天宝下苏州》《张廷秀赶考》

代表人物:魏云彩、张巧玲

遗产类别:曲艺

遗产编号:Ⅴ—73

历史沿革

编辑

徐州琴书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于明代小曲。当时的徐州经济文化发达,是当时全国比较富庶的地方。每逢节日、农闲之时,人们自发聚在一起唱民歌、民谣、劳动号子等,逐渐丰富了徐州地区的小曲。被教坊子弟称为“乐王”的明代散曲家陈铎(1488年—1521年),祖籍徐州下邳(今徐州邳州市),创作了大量散曲、词集杂剧等,为当时小曲的发展和日后徐州各个曲种的新生,打下的重要的基础。

明嘉靖(1522年—1565年)年间,徐州地区的小曲已十盛行,广为传唱。《万历野获编》卷廿五《时尚小令》记载“宣德至正德年间,时调小曲主要浒于中原地区;嘉靖以后流传渐广,至万历以后,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清康熙(1662年—1722年)年间,在徐州琴书成型之初,除了有忙时务农、闲时从艺的半职业艺人和部分自娱者外,出现了以此为业的盲艺人群体,他们或沿街卖唱,或为商贾等唱堂会,采用自打、自弹、自拉、自唱形式,小曲配以简单故事,观众称为“瞎腔”。又因其演唱时用三弦伴奏,又称“三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扬琴已开始普遍在三弦和丝弦演出中使用,这种演出被观众称为“唱扬琴”、“打扬琴”。抗战时期,琴书艺人把原曲调、相结合,形成了唱扬琴的主要曲调。演唱形式由坠胡伴奏坐唱改为扬琴伴奏站唱,演唱场所由遛门子、地摊、堂会,逐步转向羽棚、茶社,完成了从联曲体到板腔体的转变,形成了徐州琴书的板式,产生了如《杨家将》《江宁府》《月唐》等一批长篇书目,标志徐州琴书已进入了的成熟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随着徐州地区的解放,徐州琴书走向兴盛。

1949年到1952年间,徐州市通过举办戏曲学习班,成立戏曲研究会、实验曲艺队(同年更名为徐州曲艺工作队)等措施,很快形成徐州琴书新曲目创作和演出的高潮。

1958年,徐州专区文化艺术学校成立,招收了首批徐州琴书专业的学员。聘请孙成才、朱邦侠为教师。经过学习,魏云彩、胡景侠等新一代琴书演员崭露头角。1962年由魏云彩、胡景侠演唱、江苏省广播电台录制了徐州琴书《刘二姐算卦》《江姐上船》《追驴》由中央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徐州琴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艺术特点

编辑

表演特征

徐州琴书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以徐州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

徐州琴书有单档、双档、表演唱等多种演出形式,单档又分用单脚梆伴奏和用单琴板伴奏演唱两种形式;双档也称“对口”,演唱者执檀板兼敲扬琴,伴奏者操笙琴,演出时既可独唱,也可对唱,还可帮腔或合唱;表演唱是演员边唱边展示表演动作,另有小型乐队在旁伴奏、帮腔。

徐州琴书主要是琴书唱曲。它的共性为由演员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交待故事情节,摹拟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一般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它灵活简便,词曲通俗、素有”文艺轻骑“之称。

唱腔曲调

徐州琴书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唱腔优美,曲调丰富,音乐结构一般包括“起板”、“慢四板”、“大八板”或“花四板”、“过板”几个部分,入活儿时唱【凤阳歌】、【垛子板】或念说白,最后以“煞板”结束。除【凤阳歌】和【垛子板】外,其唱腔曲牌还有【莲花落】、【摩坷萨】、【银纽丝】、【刮地风】等。

伴奏乐器

徐州琴书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檀板、扬琴、笙琴等。

经典剧目

编辑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徐州琴书艺人创作、改编了大量的演出曲目和唱段,通过这些作品惩恶扬善,宣扬社会伦理,表达民众意愿。代表性曲目有《王天宝下苏州》《张廷秀赶考》《吕洞宾戏牡丹》《水漫金山》《马前泼水》《包公案》《颠倒话》《虞姬赋》等。

流行地区

编辑
徐州琴书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

传承保护

编辑

流传现状

随着多元文化冲击,徐州琴书也和戏剧一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正面临着挑战,徐州琴书演出机会减少,老艺人年事已高,无法继续从艺,中年演员迫于生计,纷纷改行,导致这一曲艺样式后继乏人,濒临灭绝,对它进行抢救保护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保护措施

2002年徐州市政府责成市文化主管部门向社会招收8名琴书学员,在徐州市文化艺术学校举办徐州琴书班,初步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2005年徐州琴书列为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7年10月23日,徐州琴书被江苏省政府批准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4月,在由徐州市文化局、市歌舞团、市曲艺家协会和中国矿业大学联手举办的“爱我曲艺———曲艺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徐州琴书《颠倒话》倍受大学生的欢迎。

2009年2月26日,徐州市文化局与徐州工程学院签署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合作协议,并于2009年11月21-24日成功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高层论坛”。

2009年8月6日,“徐州琴书”研究会成立,为徐州琴书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了有力保证。

2018年5月25日,江苏省文化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着手,在沿大运河流域的艺术学校开办包括徐州琴书等艺术表演专业。

传承人物

魏云彩魏云彩

魏云彩,男,1946年3月生,江苏邳州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徐州琴书代表性传承人。魏云彩1959年考入徐州专区文化艺术学校(后改为徐州戏曲学校),跟随杨士喜、孙成才、朱帮霞专科学唱徐州琴书。1961年中专毕业,被选调到徐州市曲艺团工作,专职从事徐州琴书的表演和创作。

张巧玲,女,汉族,1960年9月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徐州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张巧玲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徐州市歌舞剧院徐州琴书研发中心主任。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江苏省徐州市申报的“徐州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徐州琴书项目保护单位徐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曲艺价值

编辑

徐州琴书徐州琴书

徐州一方水土造就了徐州琴书文化,琴书文化造就了一个地方曲种。徐州琴书在道德传承、文化普及正统观念的灌输等诸多方面也承担更多责任和使命。

徐州农业文明塑造了徐州琴书,徐州琴书是徐州农业文明的重要精神标志。徐州琴书从起源、繁衍,到发展,数百年来繁衍不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了徐州的历史、习俗、民生状况和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社会影响

编辑
2019年3月31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明办主办的“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群众文艺创作巡演活动在南京高淳区桠溪街道西舍社区正式启动,徐州琴书等7个节目参加演出。

2020年的春天,在全国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战“疫”文艺作品,徐州琴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云彩,和他的徒弟徐妮娜共同创作了抗疫徐州琴书《战胜疫情迎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