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 编辑

禾本科苦竹属植物

苦竹苦竹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是禾本科、竹属木质化乔木。竿高可达5米,直立,竿环隆起,高于箨环;枝稍开展。箨鞘革质,绿色,箨舌截形,淡绿色,箨片狭长披针形,腹面无毛,叶鞘无毛,干草黄色,无叶耳和箨口繸毛;叶舌紫红色,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叶缘两侧有细锯齿;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小穗柄被微毛;小穗含小花,小穗轴一侧扁平,第一颖可为鳞片状,第二颖较第一颖宽大,第三、四、五颖通常与外稃相似而稍小;外稃卵状披针形,内稃通常长于外稃,鳞被卵形或倒卵形,花柱短,柱头羽毛状。笋期6月,花期4-5月。

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该种篾性一般,用以编篮筐,竿材还能作伞柄或菜园的支架以及旗竿、帐竿等用。

(概述图参考来: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苦竹

拉丁学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P. C. Keng

别名:伞柄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苦竹属

种:苦竹

命名者及年代:(Keng) keng,1848

形态特征

编辑
植物体木质化乔木。 竿高3-5米,粗3-4厘米不等,直立,竿壁厚约6毫米,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节间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下部稍扁平,通常长27-29厘米,节下方粉环明显;节内长约6毫米;竿环隆起,高于箨环;箨环留有箨鞘基部木栓质的残留物,在幼竿的箨环还具一圈发达的棕紫褐色刺毛;竿每节具5-7枝,枝稍开展。

箨鞘革质,绿色,被较厚白粉,上部边缘橙黄色至焦枯色,背部无毛或具棕红色或白色微细刺毛,易脱落,基部密生棕色刺毛,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繸耳不明显或无,具数条直立的短繸毛,易脱落而变无繸毛;箨舌截形,高约1-2毫米,淡绿色,被厚的脱落性白粉,边缘具短纤毛;箨片狭长披针形,开展,易向内卷折,腹面无毛,背面有白色不明显短绒毛,边缘具锯齿。

末级小枝具3或4叶;叶鞘无毛,呈干草黄色,具细纵肋;无叶耳和箨口繸毛;叶舌紫红色,高约2毫米;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2-2.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下表面淡绿色,生有白色绒毛,尤以基部为甚,次脉4-8对,小横脉清楚,叶缘两侧有细锯齿;叶柄长约2毫米。

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具3-6小穗,侧生于主枝或小枝的下部各节,基部为1片苞片所包围,小穗柄被微毛;小穗含8-13朵小花,长4-7厘米,绿色或绿黄色,被白粉;小穗轴节长4-5毫米,一侧扁平,上部被白色微毛,下部无毛,为外稃所包围,顶端膨大呈杯状,边缘具短纤毛;颖3-5片,向上逐渐变大,第一颖可为鳞片状,先端渐尖或短尖,背部被微毛和白粉,第二颖较第一颖宽大,先端短尖,被毛和白粉,第三、四、五颖通常与外稃相似而稍小;外稃卵状披针形,长8-11毫米,具9-11脉,有小横脉,顶端尖至具小尖头,无毛而被有较厚的白粉,上部边缘有极微细毛,因后者常脱落而变为无毛;内稃通常长于外稃,罕或与之等长,先端通常不分裂,被纤毛,脊上具较密的纤毛,脊间密被较厚白粉和微毛;鳞被3,卵形或倒卵形,后方一片形较窄,上部边缘具纤毛;花药淡黄色,长约5毫米;子房狭窄,长约2毫米,无毛,上部略呈三棱形;花柱短,柱头3,羽毛状。成熟果实未见。笋期6月,花期4-5月。

<p>苦竹

苦竹

苦竹

苦竹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近种区别

编辑

苦竹

雷竹

毛竹

竿高3-5米,粗3-4厘米不等

竿高8-10米,粗4-6厘米

竿高达20余米,粗者可达20余厘米

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

幼竿深绿色,密被白粉,无毛,节暗紫色,老竿绿色、黄绿色或灰绿色

幼竿密被细柔毛及厚白粉,箨环有毛,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

箨鞘革质,绿色,被较厚白粉,上部边缘橙黄色至焦枯色,背部无毛或具棕红色或白色微细刺毛,易脱落,基部密生棕色刺毛,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

箨鞘褐绿色或淡黑褐色,初时多少有白粉,无毛,有不规则分散的大小不等的斑点,还有紫色纵条纹

箨鞘背面黄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点及密生棕色刺毛

苦竹苦竹

雷竹雷竹

毛竹毛竹

生长环境

编辑
苦竹适生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较深厚,土壤疏松而又肥厚,无水渍但湿润的平缓山坡、山谷、溪河两岸、滩地以及庭院周围,在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生长良好,粘重土或排水不良地不宜栽种。

<p>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杭州灵隐寺。

繁殖方法

编辑
用母竹移栽、分根分株移植、扦插均可,但以母竹移栽为主。母竹宜选1-2年生,地径1-2厘米,分枝较低,无病虫害,根系发达,侧芽饱满且多的健壮单株或2-3株连在一起成丛的竹子。挖时不要摇动竹竿,保留来鞭20-30厘米,去鞭50厘米。竿部留枝2-3盘,其余锯除,要求切口平滑,同时,注意保护鞭根和鞭芽,并尽量多带宿土。如果是长距离运输,要用稻草或蒲包将鞭根和宿土一起包扎好,同时对母竹竹枝喷水保湿,并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防止风吹干燥失水,提高母竹成活率。

栽培技术

编辑
林地准备:苦竹要求栽前先大块翻转土坯,全面深翻,深达20厘米以上,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通透性,增加土壤有效养分,为竹鞭生长萌笋、成竹创造有利条件。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用厩肥250千克、磷肥10千克作基肥。种植穴挖成80厘米×50厘米×40厘米,穴距3米×4米或35米×4米。有坡度林地,穴的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种植密度为50-60株/667平方米左右。

合理栽植:从秋季至春季都可进行:秋季栽种次年还可部分出笋、栽前将腐熟的有机肥放入穴底,每穴20千克左右,后填土10厘米,再放入母竹。栽时不要求竹竿直立成行,但要求竹鞭平展,深浅适当,下部与土紧密接触,然后再分层培土压实,注意保护鞭根与笋芽,后浇足定根水,再覆盖高出宿土表面2-3厘米的松土,成馒头形,最后盖上稻草或杂草,防止水分蒸发。

栽后管理:新植竹林,头2年可以间作,以耕代抚,在林地套种花生、大豆、蔬菜等经济作物或放养鸡禽,同时扩穴施腐熟有机肥。

第一年每穴施1千克,第二年施2千克。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护竹笋,防止人畜破坏,要留养大竹。如发现竹林有退笋现象,可及时挖掘,加以利用。

第三年可砍小竹和适当挖笋,同时留养大竹,增施肥料。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施用量每667平方米20-30千克。3-5年后可郁闭成林。如在鞭梢伸展方向,开沟埋肥,可诱鞭多窜,加速满园成林。成林后,及时伐去4年生以上老竹、弱竹、小竹、病虫竹,适当选留1-3年生竹。通过逐年择伐使之形成立竹量1.8-2.1万株/公顷,一年生竹占40%、二年生竹占30%、三年生竹占30%,具有适当整齐度、分布均匀度和叶面积指数而又丰产的林分结构。

扩林。由于竹鞭有趋肥、趋疏松土壤生长的特性,可在5-9月,来用林缘垦复松土和施肥的方法,诱导竹鞭向林缘生长,扩大竹林面积。施用的肥料以垃玻、厩月巴、绿肥为好。

主要价值

编辑
苦竹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笋期长、产量高等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笋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磷、铁、钙和其它多种元素、维生素等物质,不仅可以捞煮后炒食,也可以加工成水煮笋或各种调味笋。苦笋味道甘苦,脆嫩可口,生津开胃,回味甘美,不仅是优良的无公害蔬菜,更是减肥和防止肠癌的保健食品,具有清肝明目的药用价值。竹材坚韧,用途广泛,可整秆使用或加工为各种农用品、伞柄、旗杆、农用支架,也是制作竹家俱和造纸的良好材料。用苦竹制成的宣纸类制品具有色泽鲜艳,不易被虫蛀的特点。植株挺拔,姿态优美,也可用于园林绿化和观赏。

<p>苦竹

苦竹

苦竹-枝叶

苦竹-枝叶

苦竹-枝干

苦竹-枝干

病虫防治

编辑
苦竹的主要害虫有:竹笋夜蛾、竹笋泉蝇、竹织叶野螟、竹广肩小蜂等,尤以竹织叶野螟、竹广肩小蜂危害最重。苦竹被害率高达25%,若不加以防治,严重影响苦竹的持续发展。

竹笋夜蛾防治方法:防治的关键在于清除虫源,防止幼虫上笋。具体措施:

1.

加强抚育,秋季施用除草剂或于秋、冬垦覆竹林,清除林地杂草等中间寄主。化学除草可采用10%草甘磷水剂7.5千克/公顷地面喷雾,防治效果良好。

2.

及早挖去被害的退笋,杀死笋中幼虫。

3.

出笋后,用敌百虫可湿性粉剂释稀成1000倍液,或二二三乳剂200倍液喷洒林地2-3次,杀虫保笋。

4.

6月成虫羽化时,垄间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竹笋泉蝇防治方法:

1.

挖除受害的退笋,切去被害部分,杀死幼虫。

2.

用二二三乳剂150-200倍液喷撒林地,出笋前喷1次,出笋后每10d喷1次,连喷2-3次,杀虫保笋。

3.

密度较大的竹林,在成虫出现期施放敌敌畏烟剂蒸杀。

竹织叶野螟防治方法:

1.

结合竹林抚育,清除林中杂灌,减少密源植物,消灭越冬幼虫。

2.

6月下旬幼虫在苞叶时,可喷敌百虫500倍液或敌敌畏1000倍液或白僵菌。也可用内吸剂氧化乐果或乙酸甲胺磷等,注射于竹秆基部的竹腔中,通过竹子的输导组织把药液输送到竹叶里毒杀害虫。

3.

在5月底成虫出现期间,可用黑光灯诱杀或灯光诱杀。

4.

密度较大的竹林,可施放烟雾剂,每1000平方米用敌敌畏烟雾剂2-3千克。

5.

成虫期林中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公顷120万头。

竹广肩小蜂防治方法:

1.

剪除虫枝并烧毁,辅以施肥抚育,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可控制、降低竹广肩小蜂虫口密度。2月份起,每隔5天剥查虫瘿100个,根据虫态变化情况,作出羽化盛期的预报。

2.

当竹小蜂羽化盛期开始时,用林丹烟剂熏杀1次,每667平方米约1千克,隔5-7天再熏杀1次。

3.

4月底至5月初,成虫羽化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2.5%敌杀死2000倍液林间喷雾防治,每隔3-4天喷雾1次,连续喷3-4次。

4.

5月中旬、新竹6月中旬,竹腔注射防治。用“竹小蜂1号或2号”1:5倍液注入2毫升/株,或在竹秆基部,钻一小孔,注入1-2毫升氧化乐果。

下一篇 胡颓子

上一篇 无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