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颌鲚 编辑

鳀科鲚属动物

长颌鲚长颌鲚

长颌鲚是鲱形目鳀科鱼类,又名刀鱼、毛鲚。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上颌长,超过胸鳍基部;胸鳍鳍条细长,有6个长的细丝;臀鳍长,并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腹具棱鳞,无侧线。 因身长而侧扁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

长颌鲚在亚洲中国的长江,泰国、缅甸、柬埔寨的湄公河、湄南河等流域以及非洲部分地区的水域均有分布。洄游性鱼类,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 产卵期4—6月。幼鱼至10多厘米达成鱼阶段,逐渐降河出海。

人工养殖的长颌鲚营养成份很高,素为群众所喜爱。肉质细嫩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是“长江四鲜”之一, 可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体虚乏力、食少腹胀等病症。 资比较丰富,中国劳动人民从西汉开始就世世代代在长江捕捞。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长颌鲚

外文名:bigmouth grenadier anchovy

别名: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

拉丁学名: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鲱形目

科:鳀科

属:鲚属

种:长颌鲚

分布区域:海水,淡水

形态特征

编辑
长颌鲚体长而侧扁,前体稍高,向后渐尖细,头较大,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上颌骨下缘有锯状细齿。体被圆鳞,腹部有棱鳞,侧线不明显,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尾鳍不发达,上叶长,下叶短,属次生性歪尾型,且小而成尖刀形睁。长颌鲚体色呈银白色,背部一般分为青灰、淡黄和青黄交杂3种,渔民称它们为“青背”、“黄背”和“花背”;而钱塘江、黄河和定居型长颌鲚(湖鲚)无“青背”、“黄背”和“花背”之分。长颌鲚寿命不长,一般只有4~5冬龄,最大个体不超过6冬龄。其鱼苗和幼鱼的体长增加较快,至11月,幼鱼最大个体约达200mm;而成鱼体长增加速度逐渐减慢,最大个体仅410mm,但随着年龄的变化,其体重却显著增加。

生活习性

编辑
分布在我国近海的长颌鲚,在生长、发育和育肥期,多生活在水质比较混浊的海域底层,属浅海底层鱼类,长颌鲚在海洋不集成大群,多分散在沿海及附近海域的底层,属近海底栖鱼类。进入长江口附近才逐渐集成大群,由底层上升到中、上层,多栖息在水流混浊的水域中,清水中较少。生殖洄游时停止摄食口。其在长江中下游分布甚广,从长江口直至洞庭湖一带,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部分长颌鲚在早春可进入钱塘江,上溯至桐芦一带,但数量不多,在海洋里主要分布在近海,它们不仅在附近水域底层越冬,还进入岛屿岸边风浪较小的浅滩、海湾越冬和觅食口。

繁殖习性

编辑
长颌鲚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成熟的个体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生殖洄游,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长颌鲚分批从海洋进入长江,上溯至产卵场进行繁殖。长颌鲚的产卵场分布范围较广,可上溯至距长江口1400km以上的湖南省洞庭湖一带,产卵环境一般是要求在流速缓慢的水域中进行。在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均发现有性腺成熟的个体,其性腺是在洄游的途中逐渐成熟的,产卵场多为水流平缓、水质混浊、泥砂底质的地方。

食性

编辑
长颌鲚属肉食性鱼类,稚鱼和幼鱼通常栖息在上、中层水体,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及其幼体如桡足类、枝角类等,成鱼栖息较深水层,主要以大型甲壳动物如虾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如多毛类、银鱼、梅童鱼、黄鱼、鲳鱼、乌贼等的幼体或成体为食。长颌鲚彼此之间自食现象也很严重,在胃里常可以见到同类的残体,各种长颌鲚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均停止摄食,胃内的食物很少或是空的,产卵后才开始摄食。长颌鲚在产卵后,和稚、幼鱼一样,以淡水中的浮游动物,鱼、虾等为食。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和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印度均有出产。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一带,沿岸各通海江河如长江、钱塘江、黄河、淮河、辽河等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产量高而集中。

人工繁殖

编辑
2012年,长江刀鱼首次在江苏人工繁殖成功,然而由于长江刀鱼对养殖环境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人工养殖很难。专家称,很少能见到活的刀鱼,它一旦被抓住,就会四处乱窜直至气绝而亡,而刀鱼又是洄游鱼类,在海水中生长,淡水中产卵,想把一池鱼苗从一个池塘换到另一个池塘,难度很大。

2021年4月,记者从湖北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推广科技攻关推进会上获悉,1500多条长江刀鱼已在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养殖成功并逐步长大到15公分左右。

法律法规

编辑
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养殖刀鲚管理的通知(农办渔〔2021〕7号)。 通知指出,2021年5月起,农业农村部组织各省对从事刀鲚养殖生产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人(以下简称“养殖单位”)进行核查,对刀鲚养殖单位生产条件实行查验,评估确认生产能力。核查工作包括对养殖单位的相关材料及证明进行查验,对养殖单位相关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养殖管理状况、实际生产能力等进行实地核实和评估。

人工养殖

编辑

池塘条件

土池,水深能够保持在1.5~2.5m为佳,进水口设置60目筛绢网过滤,必须配备增氧机。适宜水温22~30℃,在江苏地区5~9月为其适宜生长期,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在7.5~9.0之间,溶解氧在6mg/L以上。

池塘消毒

放苗前1个月,排干池塘积水,曝晒1周,污泥较多的池塘消毒前必须进行清淤处理,1周后用150kg/667m2生石灰消毒10d,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浮游生物培育

进水至1.0m,使用牛粪等有机肥200kg/667m2,使用尿素1500g/667m2,过磷酸钙500g/667m2,硅酸盐100g/667m2,连续3次,使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以后逐渐加水至1.2m,透明度保持在0.3~0.4m。

苗种处理

苗种规格大小一致,鱼体完整,体色鲜艳,无外伤、无畸形、摄食情况良好,健康有活力。苗种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消毒鱼苗在到达养殖场后进行,一般采用3%盐度浸泡15min。

鱼苗放养

将消毒好的鱼苗按放养计划直接放入鱼池中。一般温度在18℃以上时为鱼苗放养的最佳时间。

饲料与投喂

长颌鲚苗种下池初期,饵料以轮虫为主,同时辅以投喂糠虾、卤虫、枝角类等生物饵料进行饵料驯化。鱼苗体长8~13cm时,投喂消毒的鲜活枝角类、桡足类无节幼体,逐步添加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以微颗粒饲料为主,蛋白含量48%以上,添加比例最终达到1:1。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3%~4%,每天分4次投喂,做到定时、定点、定量。鱼苗体长13cm以上时选用经消毒无污染的鱼苗、虾苗并搭配膨化浮性配合饲料(粒径1.0~3.0mm),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5%,及时补充投喂鲜活鱼、虾。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投喂1次,水温低于18℃时,每天上午、晚上投喂1次。

长颌鲚生长到15~18℃时进入成鱼培育阶段,成鱼进入专用长颌鲚养殖设施中,调控好水温水质,在长颌鲚养殖过程中严格控制养殖环境,对长颌鲚的适口饵料进行调整,促进长颌鲚快速生长。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检查,测量记录有关的数据、观察水色、鱼摄食和活动情况。每月固定做好生物学测量,充分掌握鱼的生长速度、存活率等情况和下一阶段的管理。长颌鲚喜欢清新水质,对水体溶解氧要求较高,所以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每5~7d换水1次,每次换水10%~15%,每天都开启增氧机,确保水体溶解氧含量不低于6mg/L。

病害防治

编辑
在池塘养殖期间,只要水质控制的好,发病的概率不大,病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养殖过程中每15d泼洒1次益生菌,保持水质清新,长颌鲚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是寄生虫病,以车轮虫、杯体虫、小魣铗虫病为主。

车轮虫、杯体虫病

这两种病是原虫类的车轮虫、杯体虫寄生在长颌鲚鳃部及鼻腔感染引起。病鱼鱼体黑瘦,食欲减退或者不摄食,群游于池边,大量寄生时,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丝发白腐烂,严重时在池边漫游最后死亡。此病在全年养殖过程中均可见发生,特别对苗种危害较大。

治疗方法:①5~10mg/L楝树皮煎汁,药浴24~36h。②全池泼洒0.7×10-6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24h后换水30%~40%,采用0.2x10-6二氧化氯消毒。

小魣铗虫病

症状为鱼游泳缓慢无力,离群,食欲不振,检查可见鳃丝肿胀,鳃部组织受到破坏,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全年都可发生,尤其在水温在20~24℃时发生频繁。

治疗:10%甲苯咪唑0.2~0.5mg/L全池泼洒。药浴后增加一些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混合在饵料中投喂。

营养价值

编辑
长颌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肌肉氨基酸组成基本符合FAO/WHO的评价标准,尤其是脂肪显著高于一般名特优鱼类,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在肌肉游离氨基酸中,含有丰富的鲜味氨基酸,尤其含有高比例的活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

下一篇 醉虾

上一篇 文峰双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