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藏书 编辑
《续藏书》是明李贽撰写的历史人物传记,表现出了对下层民众与达官贵人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
作品名称:续藏书
作者:李贽
创作年代:明代
文学体裁:传记
功臣有开国功臣、靖难功臣;
名臣有开国名臣、逊国名臣、靖难名臣、内阁辅臣、勋封名臣、经济名臣、清正名臣、理学名臣、忠节名臣、孝义名臣、文学名臣、郡县名臣等十六类。
《续藏书》在对人物秉权衡,破拘束,显微阐幽,标新领异方面与《藏书》大致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扬善不刺恶,“独存其美者”。对此杨维祯说:“予谓退可以修身而畜德,则进可以尊主而庇民,谋王断国之大端,班班具在。”李贽把明太祖和汉祖比较,认为明祖更称得上宽仁大度。因为他不像汉祖那样“君逸臣劳”,而是勤劳勤政,“不敢自暇逸”。(卷二《开国名臣·李公》)但李贽也指出太祖能识人,但不会用人,且刑罚苛酷。在《靖难名臣·方孝孺》篇里指出,太祖能赏识方孝孺,“太祖岂但具有天眼,盖有法眼矣。”然而,太祖之时没有用孝孺,留之于建文,便使一个“好良臣遂成一忠臣求死耳”,实在可悲啊。
李贽指出“才者材也。材于春夏则长养,材于霜雪则摧残。人但知摧残之易,而不知长养之亦易也”。他批评太祖“以神武定天下,非不时时招贤纳士,而一不当则斥,一得罪则诛,盖霜雪之用多,而摧残之意亦甚不少。”等到建文“专一煦以阳春”,孝孺“是以四年之内,成仗义死节之臣耳。”不过,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仅靠尽忠死节之人是不行的,“然在建文但可谓能长养死难之人材,而不可谓能长养辅弼之人材也。使建文果能长养辅弼之人材,则何难可死乎?我成祖又安能成一统之大业乎?”
对“忠”这种观念,李贽有独到的看法。卷七《逊国名臣·程公·高公》篇里,记载了编修程公和御史高公不同的效忠法。程公在“靖难”后,对建文帝说“天数已定,唯有出走免难耳”,并找来僧人为帝落发,乔装出逃。程公伴随建文左右,每当遇险时,就以智术使其脱险。一直跟随了数十年。而高公在“靖难”后,穿着丧服,大哭着去见燕王,出言不逊,触怒皇帝,于是全家抄斩,没收家产,亲戚全部发戍边疆。最惨的是他的祖坟被挖开,祖先的骨骸被混在犬、马骨头中一起焚烧扬飞。对此,李贽评价说,高公以死为贵,程公以智免为贵,两种忠好像不同。其实,高公死忠是忠,程公跟随皇帝逃难几十年,忘家忘亲忘身之忠也是忠,而程公之忠才是“人臣之大忠也”。李贽的看法“是何心之最忠?虑之最远,所全最大也。”
李贽还阐述了对“孝”的看法,认为“若欲尽孝,自不宜出仕。既出仕,籍君养亲,又持终丧之说以买名,皆无廉耻之甚者。苟在朝不受奉,不与庆贺,不穿吉服,日间入公门理政事,早晚焚香苦临,何曾失了孝道?况忠以事君,敬以礼国,委身以报应,忘私忘家又忘身,正孝之大者。”尽孝不在形式,“而必以区区庐墓哭泣,乃为孝邪?”李贽也推崇“忠”、“孝”,二者之间取舍,尽忠乃至孝;而忠与不忠,不在追求死忠的名节,如果苟活之,能为所忠之人或事谋取更大利益才是真正的忠。
《续藏书》与《藏书》等同时被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