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学 编辑

招收郊区6 乡国人子弟入学的地方学校

乡学乡学

乡学,指招收郊区6 乡国人子弟入学的地方学校。

根据《周礼》6 乡6遂的建制,周代王城和诸侯国都的近郊为乡,设家、比、闾、族、党、州等6 乡;远郊为野,设家、邻、里、酂、县等6 遂。居住在6 乡的平民,叫做国人,他们多为士或庶人,他们的子弟有进入乡学受教育的权利。居住在6 遂的都是奴隶,也叫做野人。6 遂不设学校,因此,奴隶的子弟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乡学

发生时间:周代

意义:让国人子弟接受教育

结果:初步普及教育

朝代:自周代开始

主人公:周公

涵义

编辑
国人子弟所进的乡学,相当于国学中的小学程度,其学习年限是否规定7年,尚不清楚。至于家塾、党庠、州序怎样衔接,更无史料可查。除了散见于一些古文献的记载外,不如国学那样较有系统。在甲骨文、青铜铭文中,也没有文字资料与之印证。陈梦家曾经根据两片甲骨(《乙》2803和4299)的卜辞,识读其中的字可借读作"庠",并且认为其意近于"殷曰序"、"周曰庠"的庠①。不过,有些学者对此字的确认尚有不同意见,还待今后的继续考定。与国学比较,能不能说在甲骨文、金文中还没有发现乡学的记载,就可以断定西周时期不曾设过乡学呢?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引申

编辑
《孟子·滕文公上》所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国学的设立,已在铜器铭文中见到,并且证实了周代的上层贵族学校确有两级:小学和大学。既然孟子所提到的"学"已为铭文所印证,那么,"周曰庠",当也不是虚有其事,我们应该相信当时设有乡学。至于铭文中没有见到记载,这是符合周代铸造青铜礼器的实际情况的。在奴隶社会,青铜礼器多为王室贵族铸作。平民没有特殊的军功,不会得到君王赏赐,也根本不可能自铸重器。据著录的金文内容,凡是有长篇铭文的,内容多半记载朝廷大事或诸侯的受策命、赏赐等等。铸造者除了君主本人,便是贵族大臣,属于低级官吏或平民者未见一器。而朝见、册命、祭祀的活动,常在辟雍或泮宫中进行,很自然的,铭文中就会提到这些场所。上层贵族子弟不在乡学学习,他们有所活动,也往往在都城并不在乡州。天子或诸侯到学校巡学,也都在国学。凡此种种,铭文中不见有乡学记载,便容易理解了。

在乡学学习的国人子弟学成后,如果德行道艺都很优秀,经过乡里大夫的考察,可以向负责六乡教化的民政官员司徒荐举,称为"选士"。司徒再从选士中考定更为优秀者荐举给天子或诸侯,经过认可以后,便能升入大学(辟雍或泮宫),称为"俊士"。西周虽然建立了荐举制度,但是,经过层层筛选,真正能进入大学的国人子弟,毕竟是少数。

乡学学成的学生,经过地方官员的考查,成绩优秀的,将担任地方政府的低级官吏。

① 见静簋铭文:"丁卯,王令静司射。学宫小子。。学射。"据郭沫若考释:"史称宣王名静,本铭殆宣王为太子时习艺于学宫时事"。杨树达在《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科学出版社1959 年版)中称:"学宫者,所谓天子之大学,曰辟雍者是也。"

② 郭沫若:《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载《金文丛考》1952 年改编本,人民出版社1954 年版。

下一篇 到京师

上一篇 正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