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 编辑

明朝初年户部尚书

夏原吉夏原吉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喆,号麓潜子 ,祖籍江西德兴李宅中村人 ,湖南湘阴人, 明朝初年政治家、理财家、水利专家。

夏原吉早年丧父,勤奋好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进入太学,后负责撰写诏书,授户部四川主事 。建文帝继位后(1398年),升为户部右侍郎,出任福建采访使,所至郡邑,核查吏治,咨询民隐,百姓悦服,移驻蕲州。

明成祖即位后,迁户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蹇义等详定赋役等制度。永乐元年(1403年)任户部尚书,奉命治理江南苏松地区的水患,疏浚淞江,开拓了黄浦江。 。永乐三年(1405年),执掌户部事务,为官有雅量,同列有善言善行,立即采纳。永乐七年(1412年),其随成祖北巡,负责礼部、兵部、都察院事,长期与皇太孙朱瞻基留守北京。 永乐十九年(1421年),以边储空虚、内外俱疲为由,反对明成祖继续北征,因事下狱。明仁宗即位后,拜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

明宣宗时期,支持明宣宗御驾亲征,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参决重大政务,宣德五年(1430年),逝世,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号忠靖。 著有《夏忠靖集》等传于世。

概述内图片来:《三才图会》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夏原吉

字:维喆

号:麓潜子

谥号:忠靖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湖广长沙府湘阴县

出生日期:1366年

逝世日期:1430年

安葬地:湘阴县

主要成就:治水,理财,辅佐朱棣开创永乐盛世

主要作品:《忠靖集》、《东归稿》、《万乘肇基集》

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

谥号:忠靖

官职: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

人物生平

编辑

家族身世

夏原吉先祖为浙江会稽人,后自开化迁徙至江西德兴,元末时,夏原吉的祖父夏希政任湖广行省都事,明初时入籍湘阴。夏原吉的父亲夏时敏以百姓的身份授湘阴教谕,相传夏母廖氏梦到三闾大夫屈原降室,就生下了夏原吉

早年经历

夏原吉出生时,正值元朝末年,夏氏败落,家贫无依,境况十分艰难。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廿六日 ,夏原吉出生,为家中长子,此后二弟夏原启、三弟夏原礼等相继出生,家庭开支主要依赖夏时敏任教谕的薪资收入维持。

夏原吉夏原吉

十三岁时,夏原吉父亲去世,夏母廖氏独自承担家计,夏家生活更为窘迫。夏原吉年幼聪明,早有才名,夏母廖氏“贞节自誓,任衣食训诸孤”,原吉兄弟受其教益,刻苦自励,发奋苦学。

据《湘阴县志》记载,明初湘阴有两位德高望重的教谕史九韶和郑菊隐,夏原吉曾先后拜二人为师,学习刻苦,“群籍靡不通,尤精《诗》、《春秋》”。十六岁时,由于家贫,夏原吉开始在乡间私塾做教谕,取束修资养家庭。弱冠之年时考入县学,充邑痒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夏原吉因精通《诗经》,由湖广乡荐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落第未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进入太学(即国子监)。

夏原吉进入太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有时太学生们大声喧笑,夏原吉却端坐不动。明太祖看见后觉得他很不平凡,升授他为户部主事。夏原吉所在的部门事务繁琐,但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户部尚书郁新很赏识他。

有个姓刘的郎中,忌妒夏原吉的才能。适逢郁新弹劾各部门中办事懒惰的人,太祖想宽宥他们,郁新坚持不许。太祖愤怒,问道:“这是谁教你的?”郁新叩头说:“是堂后的书算生。”皇上于是将书算生逮进监狱。刘郎中便说:“教尚书的是夏原吉。”太祖说:“夏原吉能够帮助尚书处理本部事务,你想陷害他吗?”结果刘郎中和书算生都被处死,暴尸街头。

夏原吉在建文年间巡抚福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殡天,六月,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即位初,即擢升夏原吉任户部右侍郎。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京师地震,为监察百官,惩处地方奸恶,三月,建文帝派遣夏原吉、暴昭等二十四人充任采访使,分巡天下。夏原吉作为钦差巡访福建一带,任内政治清明,百姓悦服。建文年间,夏原吉一直在外考察,未参与户部政务,后归镇湖北蕲州。

治世能臣

永乐元年(1403年),夏原吉升任户部尚书,主持治水并掌管财政。永乐帝十分重视人才,他对夏原吉的信任和重用更超越前朝,因此夏原吉在永乐年间政治活动十分丰富,其仕途绝大部分政绩都在永乐年间取得。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由藩王入承大统后,十分看重夏原吉的才能,于是夏原吉得以转为户部左侍郎留用。当时,有人曾提出异议,认为夏原吉为建文旧臣,不可大用,明成祖认为“夏某太祖之臣也,彼忠于太祖,故忠于建文,又岂不忠于朕哉。” 一个月之后,永乐帝将夏原吉提拔为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始真正管理明初的财政。 夏原吉和蹇义等人详细制定了关于赋税、徭役等制度。他提出三十多项建议,都简便而容易遵守。他说:“政策颁行后如果难以继续下去,将会加重人民的困苦。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浙西发大水,有关官员治理得不得力。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郁做他的副手,派佥都御史俞士吉带水利书籍赐给他。夏原吉请沿着大所开的三江入海的故道,疏浚吴淞江下游,上接于太湖,然后,量地建闸,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成祖听从了 。夏原吉动用十几万民工,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经划,盛夏也不张伞盖。他说:“人民很劳苦,我怎忍独自贪图舒适?”工程竣工后回京,他说水虽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还没有全部疏通,还不是长久之计。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大理寺少卿袁复做他的副手。不久,成祖又派陕西参政宋性辅助他 。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畅通,苏州、松江一带农田获得大利 。

永乐三年(1405年),夏原吉回京。这年夏,浙西发生严重饥荒,成祖命原吉率领俞士吉、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济。他们发放三十万石粮食,并供给饥民耕牛和种子。有人请招徕百姓佃耕大水退后的淤田,夏原吉急速传疏反对。姚广孝从浙西回来,称赞夏原吉说:“他真有上古仁爱之心。”

没多久,郁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代理户部事。他首先请裁减过多的供给,减轻赋税徭役,严申食盐和钱钞方面的禁令,清理仓库货场,推广屯田种养,以供给边防,减轻人民负担,同时也方便商人。答复都说可行。凡各地的户口、府库、田税增减的数目,他都用小本子记好,带在身上,随时查阅 。

一天,成祖问天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为此他更受器重。当时,战争刚刚结束,成祖给参加“靖难”的功臣封赏,分封藩王,增设武卫百司。不久又发兵八十万向安南问罪,命宦官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各国,在北京大造宫室。这些事项,供应转输的财物都数以万计,全由户部支出。夏原吉都尽心筹划,保证了国家各项开支 。

永乐六年(1408年),成祖命夏原吉监督军民将木材运往北京,又派锦衣卫官校随从,惩治怠工的人。夏原吉担心违犯的人太多,便事先告诫他们,然后再出发,人们都非常感激他 。

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北巡,命夏原吉兼理行在所礼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务。有两个指挥冒领月薪,成祖想处死他们。夏原吉说:“这不合法,假如他们真的是盗贼,又将怎样处理他们呢?”成祖这才作罢 。

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北征,夏原吉辅佐皇太孙朱瞻基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北京)九卿事务。当时各部门刚刚创建,每天早上,夏原吉进去辅佐太孙处理各项事务。退朝后,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不动声色。北自行在所,南达京师,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成祖回师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厚加慰劳。

不久,夏原吉随成祖回南京,受命侍从太孙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 。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黄米粉进呈给太孙,说:“请殿下将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辛。”九年任满,成祖在便殿设宴,款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他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此后夏原吉多次侍从太孙,往来于南北两京,途中还随事献上忠言,使太孙获得很多助益 。

夏原吉雕像夏原吉雕像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的宫室建成,成祖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回来后,夏原吉说:“经过多年营建,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拖欠的各项征收,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第二年,三大殿失火,夏原吉重申从前的请求。成祖马上命有关部门推行。当初,成祖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群臣大都说迁都北京不便。成祖大怒,杀死主事萧仪,说道:“当初要迁都时,曾与大臣们秘密讨论过,很久才确定下来,并不是轻率决定的。 ”言官借机弹劾大臣。成祖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辩论。大臣们都骂言官,夏原吉却唯独上奏说:“他们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家大事,应当有罪。”成祖怒意消了,将双方都宽恕了。有人指责下夏原吉违背初衷。夏原吉说:“我们这些人任职很久了,虽然言语有失,侥幸皇上能够原谅。如果言官得罪,那损失就不小了。”众人这才佩服 。

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成祖召去详加议论。成祖每次亲临便殿门口,总是召夏原吉来谈话,常常忘了时间,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夏原吉退下后,总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参预一样。讨平交趾后,成祖问升官与赏赐哪样便利。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是无限的。”成祖听从。

山东唐赛儿之乱平定后,有三千多胁从者被俘来京,夏原吉请求成祖将他们全部释放;谷王朱橞反叛,成祖怀疑长沙有人参与阴谋,夏原吉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做担保,这事才得以平息 。

获罪下狱

永乐十九年(1421年)冬,成祖将要大举远征沙漠,命夏原吉与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人一起讨论,都说不宜出兵。他们还没有上奏,正好成祖召见方宾,方宾极力说兴兵的费用不足。成祖很不高兴,召夏原吉来问边防储备情况,夏原吉回答说:“连年出兵,都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损失了十分之八九,加上灾荒不断发生,现在已经内外交困了 。况且您圣体欠安,还需要调养,就请遣将出征,不要劳动车驾了。”成祖大怒,立即命令夏原吉出去治理开平的粮食储备。而吴中进去所说的也和方宾一样。成祖更加愤怒,将夏原吉召回,关进内官监,并将大理寺丞邹师颜也关押起来,理由是他曾代理户部事。方宾惧而自杀。成祖于是抄夏原吉的家,除赐给的钞币外全部没收,只剩下布衣和坛坛罐罐。

仁宣之治

永乐二十年(1422年),成祖再次北征,因粮尽而返。其后,又连年出塞,但都不见敌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大军到达榆木川时,成祖病危,对左右的人说:“夏原吉爱我。”说完便驾崩了。成祖逝世的消息传到后三天,太子跑到关押夏原吉的地方,呼喊夏原吉,哭着告诉了他。夏原吉痛哭失声,伏在地上许久不能起来。太子令他出狱,商议丧礼事宜,又问赦免诏书该写些什么。夏原吉回答说要赈济饥民,减省赋役,停罢下西洋的行为以及向云南、交趾地区各道采办金银。太子全听从了 。

明仁宗即位后,恢复夏原吉的官衔。当夏原吉还在狱中时,母亲去世了,这时他请求回家守孝。仁宗说:“您是老臣,应当与我共济艰难。您有丧事,难道我就没有吗?”仁宗给他优厚的赏赐,命他家人护丧,用驿车送回去下葬,又令有关官员治理丧事。夏原吉不敢再说什么。不久加封为太子少傅。吕震是太子少师,朝拜班次在夏原吉之上,仁宗命鸿胪寺将他列在夏原吉之下。进封少保,仍兼太子少傅、尚书,享受三职俸禄。夏原吉极力推辞,仁宗允许他辞去太子少傅俸禄,赐给“绳愆纠缪”银章,并在南北两京建府第给他 。

不久,仁宗逝世,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北上。夏原吉奉遗诏到卢沟桥迎接。明宣宗即位后,夏原吉作为先朝重臣更受敬重。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也以“靖难”作为借口,檄文列举了各大臣的罪状,夏原吉排在第一个。宣宗晚上召大臣们来商议。杨荣首先劝宣宗亲征,宣宗很为难。夏原吉说:“您难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吗?臣昨天见到所派遣的将领,命令才下脸色就变了,临事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兵贵神速,卷起盔甲,快步前进,正可以先声夺人。杨荣的计策好。”宣宗遂下了决心。回师后,宣宗加倍赏赐,赐给守门人三名。夏原吉以无功推辞,宣宗不听。

宣德三年(1428年),夏原吉随宣宗北巡。宣宗拿过夏原吉袋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夏原吉答道:“军中还有挨饿的呢。”宣宗命赐给他大官吃的美食,并犒赏将士。他随从宣宗在兔儿山阅兵,将领们动作太慢,宣宗大怒,脱下他们的衣服。夏原吉说:“将帅,是国家的栋梁,怎能将他们冻死?”他又反复极力谏阻 。宣宗说:“看在您的面上将他们放了。”夏原吉又与蹇义一起获赐银印,上面刻着“含弘贞靖”。宣宗喜爱绘画,曾亲手画了一幅《寿星图》赐给原吉。皇上所赐的其他图画、衣物食品、器皿用具、银币和玩好之物,几乎每天都有。

逝世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两朝《实录》修成,宣宗又赐给金币、鞍马。夏原吉天明入宫谢恩,回府后便逝世,终年六十五岁。获赠太师,谥号忠靖。宣宗敕令户部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并且以后世代都不再征收。

主要成就

编辑

治水示意图治水示意图

夏原吉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以户部尚书职衔出治浙西水灾。

他在《苏松水利疏》中分析了当时本区的水道形势,认为治水关键是疏浚下游河道,使洪水畅流入海。但以往泄水干道吴淞江已严重淤塞,从吴江长桥至夏驾浦一百二十余里的上游段虽可通水,但多有浅狭之处,而自夏驾浦至上海县南跄浦口(吴淞江入海旧口,在今吴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余里则已是“茭芦丛生、已成平陆”。重新使之通畅,则工费浩大,不如上段着重疏浚东北入江的嘉定县刘家港和常熟县白茆港,下段着重疏浚直通南跄口的范家浜。此外在河口设闸,控制泄水和涨潮,再修理加固围堤,水灾当可得到控制。

当年,明廷集中了十多万人进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其治理成就俱载《明史·河渠志》。主要工程是由夏驾浦引吴淞江上游水自刘家港入江;开范家浜,上接大黄浦,引淀山湖水自南跄口入海,从而改变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

人物评价

编辑

明太祖朱元璋:“夏某端厚君子。”

明成祖朱棣:“夏某,太祖高皇帝养成贤德之士,尔群臣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夏某,君子中君子也。”

明仁宗朱高炽:“夏某朕之股肱,四夷所仰。”

明宣宗朱瞻基:“此朕擎天柱也,天下付若等,朕高枕无忧矣。”

解缙:“有德有量,不远小人。”

姚广孝:“夏某温而不宠,威而不猛,古之遗爱也。”

《明史》对赞夏原吉为“股肱之任”、“蔚为宗臣”,称他的一生可“树人 之效”;并以《尚书》中的话来赞誉夏原吉,即“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

轶事典故

编辑

宽宏大量

夏原吉宽厚仁慈,巡视苏州,婉谢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旅社中进食。厨师做菜太咸,使他无法入口,他仅吃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

随后巡视淮阴,在野外休息的时候,不料马突然跑了,随从追去了好久,都不见回来。夏原吉不免有点操心,适逢有人路过,便向前问道:“请问你看见前面有人在追马吗?”话刚说完,没想到那人却怒目对他答道:“谁管你追马追牛?走开!我还要赶路。我看你真像一条笨牛!”这时随从正好追马回来,一听这话,立刻抓住那人,厉声喝斥,要他跪著向尚书赔礼。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许是赶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择言。”笑着把他放走。

有一天,一个老仆人弄脏了皇帝赐给夏原吉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

又有一次,侍婢不小心打破了夏原吉心爱的砚台,躲著不敢见他,他便派人安慰侍婢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因此他家中不论上下,都很和睦的相处在一起。

夏原吉外出寄居途中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命伙计去烘干。伙计不慎,袜子被火烧去,伙计却不敢报告。过了好久,才托人去请罪。他笑着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也丢了。

拒拜法王

西域法王来朝见,明成祖朱棣想到郊外去慰劳他,夏原吉不同意。到法王入宫后,夏原吉见而不拜,仅长揖而已,朱棣笑着说:“爱卿想效法韩愈吗?”认为夏原吉想效仿韩愈反对迎佛骨的故事,但并未责备他。

瓷杯见朕

明成祖朱棣最为宠遇夏原吉,曾赐夏原吉茶,茶杯是白瓷,夏原吉顿觉奇异,为之瞩目,朱棣便将茶杯赐给了他,说:“令卿子孙世世见朕。”夏原吉便将瓷杯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不仔细看,便能发现杯中有“永乐”二字年款,但看久了却似乎不见了,十分奇特。

亲属成员

编辑

父母

父亲:夏时敏,官至湘阴县教谕官 。

母亲:廖妙贤

配偶

郑氏,封一品太夫人

王氏,赠夫人。

子女

长子:夏珫,早卒

次子:夏瑄,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 ,生母王氏。

三子:夏瑾

女:夏善金

史料记载

编辑

《国朝列卿纪》

《明史·夏原吉传》

《湘阴县志》

《明实录》

《忠靖集》

后世纪念

编辑

夏原吉墓

夏原吉墓位于湖南省湘阴县第一中学旧校区东边操场围墙旁,于1951年县一中建校时挖出,掘出墓砖室,有主室和耳室,室内有小龛和墓志铭。1982年,夏原吉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夏驾河

古镇千灯有一条尚书浦,北起吴淞江,南通淀山湖,是古代纵浦之一。相传明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奉令携太常少卿袁复开浚吴凇江,顺便疏拓千灯浦,解除了水患。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把千灯浦改成了尚书浦。昆山城东(今时代大厦附近)有一条下界浦,明初时往东到入海口一百三十余里已经淤塞成平陆,无法泄水,也是由于夏原吉引下界浦入浏家港以分水势,得以通畅。从此下界浦被改名为夏驾河,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最值得一提的,是夏原吉不仅治理夏驾河,更促进了黄浦江的形成。明代洪武末年,作为太湖水入海通道的吴淞江下游严重淤塞,致使浙西连年遭受涝灾。永乐初年,吴淞江和黄浦下游壅塞,苏州、松江府一带大水成灾。朝廷十分重视水患治理,委派户部尚书夏原吉来江南筹划根治事宜。夏原吉在实地考察后,上疏朝廷,后经过朝廷批准,他采取了“掣淞入浏”、“掣淞入浦”的方案,、方面将吴淞江上游引入浏河,直接出海以舒解淤塞之急; 一方面采用本地诸生叶宗行的建议,开凿范家浜,使黄浦之水截过吴淞江,北流直接入海。范家浜开挖后,黄浦上承淀泖湖群之水,淀泖地势最低,太湖下泄之水,先汇集于此,加上杭、嘉之水也注入黄浦,黄浦水域面积广,清水来源多,在落潮时,有足量的清水冲淤,黄浦自然不断扩大。

察司古寺

夏原吉曾在松江府(今上海)主持黄浦江开凿工程,通过疏浚范家浜,使黄浦江与吴淞江对接,并完成了黄浦江流域的疏通和扩容,通过黄浦江将浙西来水排入长江,根治了吴淞江水患,在他去世后,上海人民追思其治水功绩,就在他生前治水的巡察指挥所,修建了察司庙,奉祀为神,在今浦东高行镇和宝山杨行镇还有察司庙的遗存。

夏忠靖公祠

夏忠靖公祠在上海小昆山山后,祀明特进太师、户部尚书夏原吉。明永乐元年(1403年)夏原吉奉命主持浙江水利,成绩显著,卒谥"忠靖"。民感其德,在小昆山北修"夏忠靖公祠"。后倾圮重建,尊为神灵,称"夏司空"。解放前,划"夏司空庙界",阴辖一乡之域范围,故又名"土地庙"。1958 年被毁。

下一篇 胡俨

上一篇 解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