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河之战 编辑

明宣宗自率精卒击败蒙古兀良哈部之役

宽河之战宽河之战

宽河之战是指明宣宗亲征蒙古兀良哈部之役。宣德三年,明宣宗巡边,遇兀良哈反,万余骑入,于是自率精卒与将领金忠蒋信击败蒙古兀良哈部的遭遇战。

明宣德三年(1428)八月,宣宗朱瞻基出北京巡边。九月,经蓟州(今津蓟县)北行,途中闻蒙古兀良哈部万众扰边,遂自率精卒3000为诸将先锋,出喜峰口抵宽河(今河北宽城)。两军相遇,朱瞻基亲手射杀敌前锋3人,旋令铁骑从两翼夹击,飞矢和神机炮齐发,致兀良哈部马死过半,将士溃逃。朱瞻基亲率数百骑猛追,兀良哈部溃兵见黄龙旗,急忙下马跪拜请降。明军搜山,获军器马驼无数。是役,铁骑两翼夹击。宣宗率数百人,以黄龙旗践阵。金忠、蒋信奋勇,斩俘最多,上亲制诗歌慰劳,累功封恭顺伯,世禄不绝。时以二人虽汉之金日磾、唐之契芯何力,无以过。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名称:宽河之战

发生时间:1428年

地点:宽河(今河北宽城)

参战方:明朝、蒙古兀良哈部

结果:明朝获胜

前任:明成祖北伐

后续:以克列苏之战

背景

编辑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以朵颜元帅府、灰亦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台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置兀良哈三卫。兀良哈三卫在永乐年间既助太师阿鲁台犯边,故朱棣“敕辽东总兵官都督刘江曰:近指挥朵儿只还自兀良哈言:虏寇至边,昼则潜伏,夜则出人烟墩下,守者皆不觉,云云。” 朱棣发动第三次北伐,把兀良哈压制在远僻。永乐帝死后,明朝兵锋一旦收缩。到了宣德初年,竟来到靠近边塞地区游牧了。宣德二年七月丁未条所载在开平东南三百余华里朵儿班俩儿兀地方所捕获的贼首镇抚晃合帖木儿、百户忙哥撒儿等六十余人、马八百十七匹等,想必也是三卫的同伙。又据宣德三年春正月丁未条载有如条:“边将奏:兀良哈之人往往于滦河牧马,请掩袭之。上曰:虏犯边,当正其罪,今未有犯,姑遣人谕之。于是,遣指挥佥事黄昭化等,赍敕谕”。这时,兀良哈人们已在蓟镇塞上的滦河河畔牧马了,可是宣宗并不立即派兵去打,仅示恩宣谕戒饬而已。但仅空口戒谕,当然无效。

过程

编辑
宣德三年九月,正当皇帝巡边时,夷众蜂拥窜入大宁,经过会州,快要到宽河了。于是尽管坚持稳重的宣宗,也不得已挑选精骑,亲自击,打败了敌人以后,从喜峰口进到会州,并分别派遣各将领,扫荡了附近。这就是著名酌宣德三年征伐兀良哈战役。这事在《三卫传》里有详细记述。这次讨伐的结果,“获其人口、兵器、马匹、牛羊、辎重,不可胜计。腥膻荡涤,边境肃清力。不过,其实这是饰词,扫荡的范围异常狭小,虏寇的势力也毫未衰减。就在征伐期间,还寇犯了辽东,杀死副千户潘雄;十月又进寇卢龙陈家庄。后来,西边从开平、宣府起,东边到辽阳、开原,特别是蓟辽边境,侵扰竟无虚月。 明仁宗以后,兀良哈侵扰,朝廷也未敢出师膺惩,只是重申招抚勒谕而已。自宣德六年前后,三卫才稍收锋茫(漠北草原内部瓦剌开始崛起),曾一度主动向明廷请求投降归顺。鉴于朱瞻基宽河之战的亲征战果,宣德中后期兀良哈三卫开始在辽宁葫芦岛市西北虹螺山(今名虹螺螺山,辽宁锦西朝道西。已快到近海地区)放牧。宣德五年二月癸未条载:“福余卫都指挥安出歹、歹都等奏云:朵颜、泰宁二卫所部,近尝作过边境,臣等恐其贻累,故远避去。”又八年七月甲子条载:“广宁等卫指挥盛宽等领兵巡逻,只虏骑二、三十人,或五、七十人,或三、五百人,云是福余、朵颜、泰宁三卫指挥千户家属,往虹螺山放牧云云。”

评价

编辑
章潢:宣宗时,出近郊,大蒐讲武,喜峰之役,薄伐山戎而已。

和田清:明初经略蒙古一事颇令人吃惊,尤其是永乐帝亲率六军,五出塞北,三犁敌巢,确是东洋史上前后无与伦比的快举。明人夸之称为成祖的“五出三犁”。

但太祖(洪武帝)太宗(永乐帝)升遐以后,诸举都立即消极下来了。这是明代的特色,对蒙古的经略也不例外。永乐二十二年(1424)太宗崩于亲征漠北途中以后,北虏忽然进逼塞上,而明朝只是发出招抚敕谕,没有敢用兵还击。宣德三年(1428),宣宗巡视边塞,击败了正打算入寇的兀良哈;正统九年(1444),英宗分别派遣大将去讨伐兀良哈三卫,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显著例外。其中宣德三年的战役,虽说是宣宗亲征,但只出喜峰口到达今热河平泉县附近,算不了一件大事。比较起来,正统九年的战役,总该算是一次大举四路分讨,不仅是永乐以后的盛事,就从此直到清代,也是绝无仅有的壮举。明代有关北虏的志书里全都大笔特书,固所当然。

下一篇 洪保

上一篇 匠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