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尸 编辑

道教的三尸神

三尸三尸

“三尸”,道教术语,指道教的三尸神。尸者,神主之意。道教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各有一神驻跸其内,统称“三尸”,也叫三虫、三彭、三尸神、三毒。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早期道教认为斩“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成仙。也有指痴,贪,嗔欲望产生的地方。

当人死亡后,三尸则从人的尸体脱离出来,变为游离状态,其形象为人生前形象,称之为“鬼”(《云笈七签》卷八十一曰:“(人)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因此,鬼并不是死人灵魂,而是游离的三尸。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三尸

于:道教

实质:三尸神

象征:华饰,滋味,淫欲

上尸名:彭踞

中尸名:彭踬

下尸名:彭蹻

简介

编辑

三尸三尸

据说,上尸名“踞”,中尸名"踬",下尸名"蹻"。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纪命符》称:"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过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效,乃成仙。"由此看来,道教的三尸神要比佛教的俱生神更为恶劣。俱生神附于人体,有功记功,有过记过,还算公允。三尸神不然,它是专门"道人罪过的饶舌者。为什么?因为它巴不得人们早死。人一死,它就卸掉监视人的差使,自由自在地到处游逛,去享受人们的祭拜了。它的汇报也很频繁,"每到六甲穷日"便上天,两个月一次,一去就说坏话。人们对此感到莫大的威胁与恐惧,梦想成仙的人更把它当作第一道障碍。

因为,尽管一股劲地积善、炼功、服药,也经不起三尸神频频上天去告状,在上天那里没有好印象,怎么能成仙呢?不仅如此,《酉阳杂俎》前集还说,三尸神"一居人头中,令人多思欲,好车马";"一居人腹,令人好饮食,恚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杀"。按照此说,它又是人们做坏事的教唆者。《历代神仙通鉴》卷八说:"三尸者,一名青姑,主伐人眼,令人目暗面皱,口臭齿落;二曰白姑,主伐五脏,令人心耗气少,健忘荒闷;三曰血姑,主伐胃管,令人腹腔烦胀,骨枯肉焦。" 按照此说,它还是人们身心致病的根源。

总而言之,三尸神是兼管监视、告密、教唆、破坏等种种恶行的驻身神。

传说

编辑
另一位宋代学者张君房经过仔细勘别,对陶弘景的发现进行了补充。他指出,三尸事实上是被驻派人体的监察神。这三位身份别名叫彭踞、彭踬和彭蹻。每到庚申日那天,三尸就会趁宿主熟睡时暂离人体,进入冥界将他们宿主当月所作的事情一一禀报,而冥界则根据这些记录对人类的安危做出裁定。

这一秘密的破解让张君房激动不已。他开始尝试每当庚申日到来,就终日打坐诵经,而绝不入睡。张君房相信,这样一来,寄生在自己体内的三尸就无法离开自己,回报冥界,而自己的作为也不会被记录在案。这最终将导致自己的名字从司命神的死籍上消去。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自己的怪异举动引起体内三尸的怀疑,他按照郭璞的指导,依靠服食以鸣条茯苓为主的药物,来迷惑三尸。

三十年里,张君房从未在庚申日之内睡去。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在自己的弟子面前白日飞升,消失了踪影。

不久之后的一个夜晚,张君房的一位弟子突然在梦境里见到了自己的师父。张君房告诉他,由于在迷惑三尸方面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自己被派驻到他体内,充当那个名叫彭蹻的丑陋监督者。

道教中

编辑

道教概述

在道教的信仰中,“三尸”代表人体内部的三种“恶欲”,即奢欲、食欲和性欲......三尸,其原型是三种虫子。道书《梦三尸说》曰:“人身中有三尸虫。”具体包括上尸三虫,中尸三虫,下尸三虫,所以称为“三尸九虫”。

首先是要斩除执念,如善恶/胜负/贪欲/女色等,佛家称之为"破执".

“三尸”又称“三虫”,其概念源于汉代纬书。《河图纪命符》曰:“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恶事大者,夺纪,纪一年也;过小者,夺算,算一日也......

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当为庚)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道教承袭此说,以治“三尸”为成仙之要。一方面给“三尸”取名并描述其各种罪行;另一方面,提出种种治“三尸”的方法。

道教的典籍记载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已引《易内戒》、《赤松子经》及《河图纪命符》言“三尸”之性质及危害,又在《遐览》中著录《三尸集》一卷,表明魏晋道教已视灭“三尸”为修道所必需。其后,南北朝至隋唐间,又有不少道书专论“三尸”及守庚申,《云笈七签》引录为“庚申部”,载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其《太上三尸中经》云:“人之生也,皆寄形于父母胞胎,饱味于五谷精气,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虫”,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分毫录奏,欲绝人生籍,减人禄命,令人速死。死後魂升于天,魄入於于,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四时八节企其祭祀,祭祀既不精,即为祸患,万病竞作,伐人性命。”

“上尸”名彭踞,在人头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发落、口臭、面皱、齿落。“中尸”名彭踬,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气多忘,令人好作恶事,噉食物命,或作梦寐倒乱。“下尸”名彭蹻,在人足中,令人下关搔扰,五情勇(涌)动淫邪,不能自禁。”《中山玉柜服气经》则称“上尸”名青姑,“中尸”名白姑,“下尸”名血姑。所述罪过大同小异。

消灭的方法

许多道书载有消灭“三尸”的方法,除以辟谷服气、符咒、服药以驱除三虫外,主要为守庚申。现在也有很多网站媒体在宣传辟谷,如网易新闻《辟谷:不吃也是养生》 、龙腾辟谷论坛《辟谷的好处》 等……《三尸中经》云:“凡至庚申日,兼夜不卧,守之,若晓体疲,小伏床数觉,莫令睡熟,此尸即不得上告天帝......经曰:三守庚申,即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尸长绝。”《神仙守庚申法》云:“常以庚申日彻夕不眠,下尸交对,斩死不还;复庚申日彻夕不眠,中尸交对,斩死不还;复庚申日彻夕不眠,上尸交对,斩死不还。”守庚申以除“三尸”,在唐宋十分流行。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云:“庚申日,伏尸言人过,本命日,天曹计人行。三尸一日三朝,上尸青姑伐人眼,中尸白姑伐人五藏,下尸血姑伐人胃命......七守庚申,三尸灭,三守庚申,三尸伏。”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云:“凡学道者未有不信其说,柳子厚最号强项,亦作骂尸虫文。”又说:唐末某日,朝士会终南山太极观守庚申,独道士程紫霄持反对态度,笑曰:“三尸何有?此吾师托是以惧为恶者尔!”此外,唐末五代所出之《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除讲“三尸”和守庚申外,着重讲腹中“九虫”:伏虫、回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鬲虫、赤虫、蜣虫;并附图说明该“九虫”所能导致的各种病变及灭“九虫”的药方。以现代医药学的眼光来看将“三尸九虫”为类似蛔虫等九虫”,具有进步意义。

又:三尸,也是 道教认为的人的三种妄念:痴,贪,嗔。

三尸化鬼

《云笈七签》卷八十一曰:“(人)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又《太上三尸中经》曰:“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死後魂升于天,魄入於于地,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

通俗地说,就是:人死后,三魂升天,七魄入地,唯有三尸游离出来,称之为鬼。因此,鬼并不是民间讹传的死人灵魂,也没有民间传说的“鬼”世界的孟婆汤、轮回、地狱等。

“鬼”侵害人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突然附人身体,表现出死者生前的种种言谈举止,与被附者思维不相关联,称为撞客。这种情况一般在讲完该讲的事情之后自行离体,被附人恢复正常;另一种是由于行路特别是夜行,撞到“鬼”,之后表现为精神恍惚、急病、高烧、扁平疣单一或多种症状。其特点是发病突然,不借口开话,如用医疗手段治疗可以缓解,其后一般转为慢性病症,现代医疗手段不能根治。道教对此有特定方法治疗,如退三尸符咒,使之当时离体,次日痊愈,不再复发。

至于各类文学读物常记载的所谓“鬼魂附体”导致人出现“特异功能”,或记起所谓“前世”,或妄称神仙菩萨附体,或称冤亲债主来缠等各种状况,这实际是妖邪附体(具体原理见百度百科:妖邪),与“鬼”是不同概念,妖邪是有智慧的,且性狡诈,常冒充鬼侵害人,若不能明辨,常出现误诊误治(民间传说的镬身鬼、针口鬼、食吐鬼等36种鬼,就是妖邪幻化出的假象)。最典型的情况就是,用一些方法“送走”后,过段时间又复发,始终不能断根情况,则是妖邪冒充“鬼”,这就需消除妖邪,方能根治而不复发。

下一篇 我命在我不在天

上一篇 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