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天主教堂 编辑

吉林省吉林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林天主教堂吉林天主教堂

吉林天主教堂,圣名“耶稣圣心堂”,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松江路3号 ,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竣工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

吉林天主教堂,占地面积约644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塔尖高约45米,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全部为砖石结构。由主体由教堂和钟楼组成,教堂平面呈“十”字形。钟楼为三座尖塔组成,中间钟楼内挂铜钟。堂内有16根圆形大石柱,每根高28米,直径0.5米,柱面光滑如银。 无木梁、木柱,属单脊瓦屋面砖石拱形结构。 吉林天主教堂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吉林市的地标建筑,见证了东北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过去,见证了“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沦陷的家国耻辱,也见证了日本投降的历史时刻,还见证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吉林市解放的黎明曙光,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变迁。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一段时间,天主教堂一直占据着吉林市的明信片、照片,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符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3年3月5日,吉林天主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吉林天主教堂

地理位置: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中路3号

所处时代:1926年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678-5-07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19世纪末,耶稣教于传入吉林。

清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巴黎天主教外方传教会神甫兰禄叶在河南街西段路南建福音堂,在粮米行街以东建天主教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均被义和团费毁,事后得到素赔银25万两。用此款修筑了江沿天主教堂、小天主教堂(在昌邑五小)、神罗学院(在四十一中)和圣母润教堂,不足部分自筹。

民国六年(1917年),始建江沿天主教堂;民国十五年(1926年),竣工。

1962年7月,吉林天主教堂钟楼被雷电击坏,后经政府拨款修复。

“文革”期间,吉林天主教堂被占用,建筑物部分遭到破坏,之后多次小型修缮,使之恢复原貌。

20世纪80、90年代,吉林天主教堂经过简单的维修。

2017年5月,吉林天主教堂进行维修。

建筑格局

编辑

吉林天主教堂

吉林天主教堂,圣名“耶稣圣心堂”,占地面积约644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塔尖高约45米,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全部为砖石结构。由主体由教堂和钟楼组成,教堂平面呈“十”字形。砖用的是当地特殊烧制的长31厘米、宽25厘米的青砖,石料全是用自吉林城区东南约10千米的阿什哈达采集的上等花岗岩,而后精雕细磨成各种规格的花纹石柱、石门楣、石窗台等。 钟楼为三座尖塔组成,中间钟楼内挂铜钟。钟楼尖端高约45米,东西宽约27米,南北长约33米,使用面积约500平方米,堂脊高约22米。 教堂正面开有东、中、西三扇券门。由东门进去可至钟楼顶。 堂内有16根圆形大石柱,每根高28米,直径0.5米,柱面光滑如银。 无木梁、木柱,属单脊瓦屋面砖石拱形结构。 大堂内供奉着耶稣圣像,圣母玛利亚画像和圣约瑟画像,三尊像前摆有神龛和玉器,下面铺着红色地毯。还摆设了祭祀桌椅,两侧悬挂着信徒们敬献的锦幡。

文物遗存

编辑

吉林天主教堂吉林天主教堂

吉林天主教堂的石座、石柱上都雕刻有花纹图案,堂内有24扇印有圣母像的玻璃窗,7尊石膏塑像,5座石头雕刻成的祭台。

文物价值

编辑
吉林天主教堂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吉林市的地标建筑,见证了东北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过去,见证了“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沦陷的家国耻辱,也见证了日本投降的历史时刻,还见证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吉林市解放的黎明曙光,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变迁。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一段时间,天主教堂一直占据着吉林市的明信片、照片,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符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吉林天主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吉林天主教堂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松江路3号。

吉林天主教堂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吉林天主教堂,路程约1.2千米,用时约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