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遗址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遗址双塔遗址

双塔遗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双塔屯东的漫岗上,面积约360000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辽代遗址。

双塔遗址墓葬形式和出土器物,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距今约6000多年的昂昂溪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类型,距今约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文化类型。三种文化类型,说明历史上的白城地区是一处适于人类生存居住的地方。双塔遗址的发掘对研究白城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古代民族分布,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白城及周边地区古代文化编年序列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2013年3月5日,双塔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双塔遗址

地理位置: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双塔屯东的漫岗上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战国

占地面积:约 36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107-1-10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196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双塔遗址。

1980年,白城地区博物馆进行复查时,在敖包东150米处,发现了一个被风刮露的大凹坑。坑长3.5米,宽6~7米,底部距地面1.2米,坑底有石制生产工具,如斧、锛、锄、镞、刮削器、尖状器等,还有大量的鱼、蚌残骸和陶片。穴壁上留有明显的烧熏痕迹,可能是一座半地穴式的房址。

双塔遗址挖掘现场双塔遗址挖掘现场

2007年,吉林大学研究人员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遗址文化上线在万年前后。

遗址特点

编辑
双塔遗址遗址范围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300米,遗物分布在岗的顶部和南坡,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辽代。

1980年,白城地区文管人员对双塔遗址进行复查时,在“敖包”东150米处,发现了一个大凹坑。坑长35米,宽6~7米,底部距地表约1.2米。坑中出土了石斧、石铸、石鳞、刮削器、尖状器、陶片及大量的鱼骨、蚌壳等。坑壁上留有明显的烧熏痕迹,坑中还散布着较多的木炭,并有半地穴房址。根据凹坑形状、痕迹及出土遗物来看,此处应为居住区。

双塔遗址周边地貌双塔遗址周边地貌

2007年8~10月,对双塔墓地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开探方60个,发掘面积170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30多个,墓葬形制多为土坑墓,双人合葬,头向西北,仰身直肢,出土文物有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器、骨器、蚌器等近千件。双塔墓地墓葬形式和出土器物,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距今约6000多年的昂昂溪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类型,距今约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文化类型。

文物遗存

编辑

双塔遗址出土陶器双塔遗址出土陶器

双塔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有石镞、小长石片、尖状器、刮削器等。多数是用燧石、黑曜石琢制而成。打制石器有敲砸器、斧、犁。骨器有用以镶嵌石刃的骨柄,还有蚌刀。陶器为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褐陶,质地粗糙,有的羼有蚌壳粉,均为手制。纹饰多为刻划纹、指甲纹、附加堆纹、压印“之”字纹等。器形有鬲、鼓腹罐、敞口罐、直口罐,有的带有桥状竖耳。

双塔遗址出土文物双塔遗址出土文物

双塔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石器有磨制的斧、锛、磨盘、磨棒等,还有装饰用的磨制精致的绿松石。陶器有小陶壶,饰有篦点组成的几何纹饰。纹轮和网坠,有的用泥捏制,有的用陶片改制。青铜器物仅有两枚直径近1厘米的圆形铜扣。

双塔遗址出土的辽代陶片为细泥质灰褐陶,火候高,质地坚硬。有的饰有竖道纹或轮齿纹,多为盆、罐、壶的残部。

双塔遗址出土文物双塔遗址出土文物

新石器时代遗物中的大型敲砸器、“之”字纹陶片等,与内蒙富河文化有共同点;用以镶嵌石刃的骨柄、小长石片、石镞等又和黑龙江省昂昂溪文化有相似之处。青铜时代遗物中的磨制石斧、篦点几何纹陶壶和青铜器与大安汉书一期文化属同一类型,是汉书一期文化分布的西部边缘。辽代陶片说明在距今约1000年前后,曾有契丹族人在这里居住。

研究价值

编辑
双塔遗址出土三种文化类型,说明历史上的白城地区是一处适于人类生存居住的地方。双塔遗址的发掘对研究白城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古代民族分布,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白城及周边地区古代文化编年序列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保护措施

编辑
1981年,双塔遗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双塔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双塔遗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双塔屯东的漫岗上。

双塔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双塔遗址,路程约7.6千米,用时约1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