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套木嘎遗址 编辑
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红岗子乡后套木嘎村附近,因出土一面背面铸有契丹文字的等边八角铜镜而闻名。
后套木嘎遗址,现存范围南北长2150米,东西宽1190米,面积近141万平方米,其中遗存重点分布区近55万平方米。遗址地表现多已被开垦为耕地或杨树林带。以遗址中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沟为界,可将遗址分为南、北两个区。从地表调查看,北区的北部多见辽金时期遗物,而北区的中南部和南区则以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存为主。
2019年10月7日,后套木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后套木嘎遗址
地理位置: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红岗子乡后套木嘎村附近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周
占地面积:约 141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024-1-024
后套木嘎遗址发掘现场
后套木嘎遗址发现于1957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存,地表暴露有大量的蚌壳、兽骨、细石器以及陶器残片等遗物。
1958年,考古人员进行了复查,确认这里为一处古人类遗址,取名为永合屯细石器遗址。
1962年,考古人员对永合屯细石器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出土了三座墓葬,墓葬中随葬品少,但有琢制的石镞,和由兽牙组成的项饰。
1986年4月17日,大安县人民政府将永合屯细石器遗址批准为大安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新定名为后套木嘎遗址。
2011年7月,后套木嘎遗址被选定为吉林省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与遗址保护研究基地,也就是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设立六个田野考古工作新规程培训基地之一。为进一步了解该遗址堆积的保存情况和文化内涵,吉林省文物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大安后套木嘎遗址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五年的主动性发掘。
后套木嘎遗址,现存范围南北长2150米,东西宽1190米,面积近141万平方米,其中遗存重点分布区近55万平方米。遗址地表现多已被开垦为耕地或杨树林带。以遗址中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沟为界,可将遗址分为南、北两个区。从地表调查看,北区的北部多见辽金时期遗物,而北区的中南部和南区则以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存为主。
后套木嘎遗址
后套木嘎遗址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作用,西北部紧临新荒泡处塌陷比较严重,形成一个高约10米左右的断崖,断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坍塌。从断崖的剖面来看堆积厚约1米,局部还发现有灰坑。文化遗存
根据2011~2015年连续五个年度的发掘情况看,该遗址文化内涵及其丰富。按照后套木嘎遗址地层和文化内涵,可划分为以下七个时期文化遗存。
第一期文化遗存:属后套木嘎一期文化,距今10000年以上。
后套木嘎遗址出土陶器以夹炭的黄褐陶或灰褐陶为主,器表色泽不甚均匀。陶胎很厚(器厚度多在1~1.5厘米之间),从陶片断茬和表皮脱落处观察,陶胎系以粗细均匀且大体平行的草筋(经显微观察与遗址旁边泡子中生长的蒲草的草筋形态结构颇为一致)和着细泥逐圈套叠而成,器表内外再涂挂细泥浆,泥圈套叠处器表形成明显的凸棱。据初步检测,这类夹炭陶的火候很低,未达到普通陶器的烧成温度,陶质极酥。器表通体施戳压或滚印的带齿纹,纹样多为排列整齐的短平行线纹、人字纹、弦纹等。由于陶片极碎,难以拼对,能看出器形的标本不多。从保存较大的陶片看,器形有筒形罐、大口曲腹罐和钵等平底或底略内凹。
第二期文化遗存:属昂昂溪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后套木嘎遗址出土陶器以简形罐为主,器表大部分素面,多在近口处装饰多道平行的窄细附加堆纹条带,基本不见指甲纹、刻划纹、德齿纹、截印纹、退压连点纹、之字纹等。
第三期文化遗存:属黄家围子文化,距今6500年左右。后套木嘎遗址出土陶器以夹蚌的黄褐陶或灰褐陶为主,有少量质地细腻的沙质陶。夹蚌陶质地较松软,易碎,陶片断茬的磨圆度较高。陶胎厚度与第二期陶器相当,多在0.4~0.8厘米之间。沙质陶的火候较高,胎薄而匀称,质地较硬。器表多有饰纹,素面陶较少。纹样以附加堆纹条带、指甲纹、刻划纹、戳印纹为主,多施于陶器的口部或上腹部。器形以形体大小不一的筒形罐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小口深鼓腹罐和大口曲腹罐。还有少量圆鼓腹罐和带流器等。制法以泥圈套接法为主。
第四期文化遗存:属哈民忙哈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后套木嘎遗址出土陶器主要为泥质或夹砂的红褐陶,部分夹蚌粉,胎较薄,火候较高,泥圈套接法成形。器表多素面,少量饰麻点纹或之字纹。器形见有双耳罐、筒形罐、钵等。
第五期文化遗存:属白金宝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后套木嘎遗址出土陶器为砂质黄褐陶,器类仅见陶壶。器表磨光颈腹饰蓖点纹。铜器见有联珠饰与铜刀。
第六期文化遗存:属汉书二期文化,距今2600年左右。后套木嘎遗址出土陶器主要为砂质陶,少量夹砂陶,以黄褐色为主素面陶较少,纹饰有细绳纹、戳印纹、指甲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陶器上多有红色陶衣或者用红彩绘制的花纹。制法以泥圈套接法为主。器类主要有壶、罐、钵、鬲、鼎、舟形器、碗、杯等。
第七期文化遗存:属辽金时期文化,距今1000年左右。后套木嘎遗址出土陶器主要有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两类,火候高,质地坚硬,器表饰蓖点纹、弦纹等,器类见有壶、罐盆等。
后套木嘎遗址
2011年度发掘共布5X5平方米探方63个,实际发掘面积1505平方米。除5个探方完全发掘至生土之外,绝大多数探方只发掘完第二层(黑沙土层)。截止2011年11月,已发掘各时期墓葬67座,灰坑152个,沟14条,房址7座,其中多个灰坑或灰沟中有明显的祭祀遗存出土可复原陶器约140余件,以及数量较多的小型铜器、细石器、骨器等人工制品;少量的磨盘、磨棒与石斧;搜集到大量的蚌壳、鱼骨、兽骨。出土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各时期的经济形态及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后套木嘎遗址
2012年度发掘共布5X5平方米探方34个,发掘面积850平方米;发掘清理了2011年没有完成的探方,面积为1505平方米。本年度发掘各时期墓葬33座,灰坑148个,沟16条,房址3座,出土可复原陶器60余件。2013年度发掘共布5X5平方米探方39个,发掘总面积1155.5平方米。发掘各时期墓葬13座,灰坑113个,沟12条,房址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60余件,还有数量较多的小型铜器、细石器、骨器,以及少量玉器等。搜集到大量的蚌壳、鱼骨、兽骨,为研究各时期的经济形态及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014年度和2015年度发掘收获同前几次。
八面铜镜
后套木嘎遗址出土铜镜
后套木嘎遗址因出土一面背面铸有契丹文字的等边八角铜镜而闻名。这面铜镜带有契丹文字,被列为国家一级珍品,日本、南北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大学历史课本中均有记录。1999年2月26日,后套木嘎遗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吉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后套木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地理位置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红岗子乡后套木嘎村附近。
后套木嘎
交通信息
自驾:自大安市政府开车大约用时52分钟,路程大约47.6千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