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故居 编辑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詹天佑故居詹天佑故居

詹天佑故居,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原汉口俄租界鄂哈路9号,占地面积782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是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期间由他本人亲自设计监造。

詹天佑故居建筑面积920平方米,是一幢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大门为八字形麻石台阶,走廊和楼梯均居于正中,周围有三面回廊,上下呈内走廊布局。室内装有壁炉,屋顶为红瓦回坡屋面,设有阁楼和老虎窗。

2001年6月25日,詹天佑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詹天佑故居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

所处时代:民国元年(1912年)

占地面积:782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08:00—17:0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0498-5-025

历史沿革

编辑
民国元年(1912年)7月,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武昌至长沙铁路总办。为了便于工作,詹天佑亲自设计,亲自选地,在湖北汉口俄租界区鄂哈街9号(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建造了一幢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同年底,举家迁入定居,从此,詹天佑在汉口度过了其人生最后七年。

民国八年(1919年),詹天佑病故,家人将其房产变卖给一比利时人。

抗战时期,詹天佑故居曾经被战时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征用。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湖北省政府从比利时人手里赎回詹天佑故居,作为职工宿舍。

1992年,武汉市政府将该詹天佑故居内居民迁出并进行维修,恢复原貌。

1993年1月,建立詹天佑故居陈列馆,同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2010年6月,国家文物局拨款200万元,对詹天佑故居进行全面维修。

詹天佑故居

建筑格局

编辑

结构

与大多房屋朝向不同,詹天佑故居坐西北朝东南,故居呈长方形,由门房、主楼和副楼组成,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3平方米。故居进门是黑色铁花栅栏门,进门后两侧是门房,往里是主楼,主楼与门房间有一片空地,院内原种植有葡萄等其他植被,庭院地面原是青石地面,现改为水泥地面。主楼保持原貌良好。主樓与副楼之间是花园,花园内原建有假山与蜿蜒的花径,现夷为平地。

詹天佑故居为砖木结构,经现场勘测,主楼面宽14.45米,进深17.48米,前后有院,中间开门,讲究平行对称。主楼为三层,一、二层为生活起居之用,第三层为简易阁楼,阁楼窗为老虎窗。一层楼前正中间是五步的花岗石台阶,上了台阶在房间的前后和左面各有一个回廊,前回廊和左回廊相连。经过前回廊便是大门,大门为深褐色木质门框,半圆拱顶,木条拼成漂亮的个子并镶有彩色玻璃,进入大门是一跳约2米宽的走廊,楼梯位于走廊尽头,走廊两侧各有三个房间,左边第一件房间现作为故居的辅助陈列室,右边第一间为詹先生工作和学习的地方,现作为原状陈列室。穿过走廊的后门,门外是后回廊,回廊中间是方木做的半圆拱顶门框,现已被拆除,回廊的左边是卫生间。二楼布局与一楼相同,左边房间为詹先生夫妇的卧室。右边为其子女的卧室。前回廊的廊台上围着低矮的铁花栏杆,中间间隔方形砖柱。三楼为简易阁楼,是“十”字型布局,阁楼内堆满杂物,环境脏乱。前后阁楼内添建了木隔断墙和门窗,两侧阁楼内各添建有老虎窗。主楼的排水系统是外围的排水暗沟。主楼中的墙体已经残破,台阶石阶严重风化,原有的木地板改为水泥地面,其木地板颜色已无法考究。

特点

武汉天气高温让在武汉的建筑首先考虑屋内通透,詹天佑估计虽不是左南朝北,但其采用的回廊设备也让其室内外有通风的循环。故居的外立面局部装饰很精致,老虎窗的木条手边做法,做工精细,在融合了西方建筑的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居室内格局多用屏风形成内外格局。中有格栅,多精美雕刻,在起分割空间中庸的同时,也有利于室内的通风。适用于汉口炎热气候条件的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手法。

文物遗存

编辑

木箱

詹天佑在留学美国耶鲁大学时使用过的木箱长72.5厘米,宽41.5厘米,高52.5厘米,木箱原漆为黑色油漆,现已脱落。木箱上面有数张封条标签,其中之一清晰可见护照封条字样,系留学美国时所用木箱,正面原有詹天佑的签名,文革期间被其家人刮掉,留有刮痕。

计算尺

詹天佑使用的计算尺长13.2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该尺系美国KE厂生产,尺为木质的,上有一透明有机玻璃的移动标尺,标尺上有“KE”标志,该尺配有一黄色皮套,皮套上也有“KE”标志。

题字照片

詹天佑题字照片长19.2厘米,宽9.1厘米。该照片为詹天佑被香港大学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后的留影照。照片上有詹天佑亲笔题字右上方“文珖吾儿收存”,左下方“民国六年一月”。照片底板上有“北京廊房头条同生”字样。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主词条:詹天佑

詹天佑像

詹天佑(1861年—1919年),字达朝,号眷诚,广东省南海县民籍,祖籍江西婺(原徽州婺源),他先后主持京张、川汉、粤汉等中国的早期铁路建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科技界先驱,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相关诗文

民国·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

世事至棼也,然衡其究竟,每败于易而成于难。若因其难而畏之,则事之底于成者卒鲜!蒙于承修京张一路,益不禁憬然于既往矣。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地。迨有清光绪三十一年,因京奉一路进款颇充,始建以京奉余利筑京张全路之议。先是直省之唐山开有煤矿,载运弗便;因集商股,试筑铁路一小段,约三十余华里。继则逐渐扩充,而津榆、而关内外、而新民屯,以至西北达京师,东北抵奉天,遂定名为京奉铁路。积久利兴,获有盈余;然其修路之款,实贷自英,修路之人,亦聘于英。彼时俄国因为毗邻,复订长城迤北不准他国修路之约,利益必欲均沾,两持各不相下。政府有鉴于此,改议自办,因而举蒙以董全工。维时我国风气初开,于路工一门,研究恒鲜;不获已,仅择谙习工程之学生二人,率同履勘。由丰台之柳村,趋东而北,沿都城,越清河,抵南口,穿八达岭,出岔道城,跨怀来、宣化,以达张家口,延袤三百六十余里。其中层峦叠嶂,盘路峭石,实居全路十分之一,境险工艰,以及曲线坡度各作法,胥载本略,无事再糜楮墨。溯开筑伊始,襄事者仅二三人,复因事他调,相助益孤。只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需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副众望。于是昼则手胼足胝,夜则绘图计工,困苦经营,其成功之迟速利钝,初何暇计耶?肇修以后,三阅月而飞桥通,两周岁而山洞辟。迨至宣统纪元,全工幸而告竣。前尘回首,如在梦寐中!盖始则几忘其难,继则不敢畏难,且直欲自秘其难。浸假中道而废,其不贻笑于邻国者几希!此所以毖后惩前,益不禁憬然于既往也。今则蒇事矣,推原厥始,若非督会办大臣提倡于前,邮部赞同于后;与夫信用之专、筹款之速、曷克臻此。至于共事诸君,夙夜在公,尤当时深做惕,以勖将来,或者继起之工,不至借助他山,取材异地,尤为蒙所希冀者也。因志本末,非敢伺世,亦聊以供同志励一已焉耳。南海詹天佑自叙。

文物价值

编辑
詹天佑故居当时为詹天佑本人亲自设计,并居住七年,属于在当时来说非常高档的住宅,其地理位置处于繁华的商业中心和租界之间,附近有“上海村”,“同兴里”等等。在逐渐的历史变迁之中,有着明显的西方建筑风格印记的詹天佑故居成为了独具“汉味”的历史建筑标志。詹天佑故居中为中国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在传递其建筑思想之时,更多的是表达了詹天佑本人的历史经历,以及伟人对于铁路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求索精神,值得后人瞻仰。

文物保护

编辑

文保碑文保碑

2001年6月25日,詹天佑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编辑
1993年1月,詹天佑故居成为武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詹天佑故居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

詹天佑故居博物馆

开放时间

08:00—17:00

交通线路

江岸区内乘1路、24路、30路、68路、110路、402路、526路、548路、559路、601路、606路、608路、729路、801路公交车兰陵路站下,电车2路到大智路站下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