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泠道故城遗址 编辑
泠道故城遗址,俗称为“延唐观”,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冷水镇下胡家村,总面积约14790平方米,是西汉时期的古遗址。
泠道故城遗址地处泠江河的第二台地,东北为九嶷山九峰之一的箫韶峰,5处古代墓葬群在东侧的后龙山连绵不断分布。城址由城墙、城门、护城河和城内遗存构成,城址面积约1.5公顷。城址四面均有夯土城墙,西、北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城墙外侧为护城河环绕,轮廓清晰,护城河现状基本被开垦为耕地,其中东侧和东南角为水稻田,其它范围为旱作耕地。城内长约125米,宽约65米,面积约8125平方米。经钻探城内地层堆积厚薄不均,深度0.5~2米不等。城内现状基本为自然生长的杂草灌木。墓群包括长五里古墓群、下胡家古墓群、刘家古墓群、花形山古墓群、翟家古墓群。墓葬年代为汉至唐代,与城址的使用年代基本一致。泠道故城遗址城邑保存较好并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对于研究秦汉以来的历史政治、经济具有重要价值。
2013年3月5日,泠道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泠道故城遗址
地理位置: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冷水镇下胡家村
所处时代:西汉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373-1-37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泠道县自建县以来,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均称泠道县,隋平陈废泠道并入营道,移县治于泠道,隋末,肖铣折营道,在泠道设梁兴县。
唐以来,凡县有帝王陵书,皆冠“唐”字,泠道有舜陵,故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唐兴县,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改唐兴县为武盛县,唐神龙元年(705年)复为唐兴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唐兴县为延唐县,后晋天福中改延唐县为延熹县,后汉,后周均为延熹县,宋乾德三年(965年)改延熹县为宁远县,将县治迁于今址,故城废,后在城内建观,称“延唐观”。
1977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此地发掘了数座汉代墓葬。
1987年,考古人员对泠道故城遗址一带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了泠道故城遗址。
2021年8月,为进一步核实《泠道故城遗址保护规划》保护对象组成要素,规划编制组进行了实地调研,对组成要素的位置、保存状态与依存环境等做了详细调查。
泠道故城遗址航拍图
泠道故城城址航拍图
泠道故城遗址地处泠江河的第二台地,东北为九嶷山九峰之一的箫韶峰,5处古代墓葬群在东侧的后龙山连绵不断分布。城址
城墙
城址由城墙、城门、护城河和城内遗存构成,城址面积约1.5公顷。城址四面均有夯土城墙,西、北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夯土城墙残高约4米,厚16米。东、西城墙南北长170米,南、北城墙东西宽87米,四角城雉位于城墙的转角处,残高5~7米。在北城墙与南城墙中部均有一个凹口,经钻探(201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测分别南门、北门,现状北门凹口宽5~8米,南门凹口宽8~9米。西城墙与东城墙未发现有城门。城墙上现状基本为自然生长的杂草灌木,西城墙西侧有小面积开垦的旱地。
护城河
城墙外侧为护城河环绕,轮廓清晰,护城河宽8~18米,深1.8~3米。其中西南面较窄,东面、南面和北面相对较宽,西护城河开口宽8~10米,底宽4~6米、深1.8~2米;其余三面护城河宽12~18米、深2~3米,东南转角最宽处达18米,可能存在进水口。护城河现状基本被开垦为耕地,其中东侧和东南角为水稻田,其它范围为旱作耕地。城内
城内长约125米,宽约65米,面积约8125平方米。经钻探(201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城内地层堆积厚薄不均,深度0.5~2米不等。城内现状基本为自然生长的杂草灌木。
墓群
长五里古墓群
墓群包括长五里古墓群、下胡家古墓群、刘家古墓群、花形山古墓群、翟家古墓群。墓葬年代为汉至唐代,与城址的使用年代基本一致。地理位置
泠道故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冷水镇下胡家村。
下胡家村村民委员会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泠道故城遗址,路程约17.2千米,用时约2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