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山玉井古窑址 编辑

第七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允山玉井古窑址允山玉井古窑址

允山玉井古窑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允山镇玉井村,是一处宋代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宋代大型窑址。

允山玉井古窑址位于一岗坡上,分布范围2平方千米。窑址规模较大,发现各种窑址群40余处,其中有10余处大型窑群和30余处中小窑群。每座大型窑群由4~6个单窑在较缓的坡度上成龙形排列,因此亦称“连窑”或“龙窑”,窑高从“龙头”到“龙尾”约2~5米,整列窑群长约20余米。数座窑群中央均有一口面积数千平方米的水塘,估计为当时制作陶坯挖土而成。窑址文化堆积厚度1.5~3米。从现场收集到的古陶残片看,品种很多,有碗、碟、杯、盘、壶、坛、罐等。从现场搜集的古陶瓷残片看,品种有上千个,有碗、碟、杯、盘、釜、壶、坛、罐等。大部分的陶器都着上彩釉:红黄绿蓝、青赭紫橙,油光可鉴,玲珑剔透;釉上再加饰以各种图案和文字:花鸟虫鱼、福禄寿宝等,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出土的陶瓷成品和工艺品充分显示,产品做工精细,烧制技术高超。允山玉井古窑址是一处文化性质单纯、文化内涵丰富的宋代窑址,是湖南瓷文化传播到桂东北的中间环节。其出土的各类瓷器,明显的具有瑶族文化特征,又被誉为湖南少数民族第一窑,对于研究陶瓷史和瑶族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3月5日,允山玉井古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允山玉井古窑址

地理位置: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允山镇玉井村

所处时代:宋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编号:7-0379-1-37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允山玉井古窑址属于宋代窑址,后续生产至少700年。

2014年8月,为编制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允山玉井窑址考古工作规划,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专业人员前往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踏查。

遗址特点

编辑
地理环境

大凼塘边的窑堆大凼塘边的窑堆

允山玉井古窑址位于一片岗地之上,被当地村民称为“十一都岗”,又有“盘山岗”之名。窑址周边有岗脚底、花生洞、鲤鱼山、杉木冲、马山、锦塘六个自然村围绕,窑场东面为花生洞,东南面有大坳山,东北面是奇石峻秀的蜜蜂山、鲤鱼山;西面有马山、牛头山;西北为杉木冲,有一红军岩;西南为锦塘,有平山塘、狮子堆;北面有将军山、插香山等。山体之中碳酸盐岩溶洞较发育,红军岩内有上下有个相互联通的溶洞,蜜蜂山内则有“日晒岩”(又称“月善岩”)“鬼崽洞”“枯骨洞”等,其中“日晒岩”又与大坳山的“出水岩”相通。站在岗地南望是广阔的山间盆地,潇水由东向西穿流而过,河流两岸为万顷良田,是“十都”所在地,当地有“好米出十都”的民谚。

窑址规模与格局

允山玉井古窑址窑业遗存分布于东南至岗脚底、东北至蜜蜂山、西北至牛头山、西南至平山塘、狮子堆,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初步调查窑堆共20处,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大型制瓷窑场。窑址范围内有五处面积大小不等的水塘,名为大凼塘、冲湖塘、林眼塘、军塘、银仔塘,为岗地中较为低洼的地带,应是窑场的原料产地,在这些塘边可见大量细沙和砾石,应为淘洗原料后的废弃物,水塘之间有沟渠相连通,水引自西北向都庞岭潇水上源的大古源。窑堆都分布于这五处水塘周围。窑堆分布可依这五处水塘分为五片区,大凼塘片有Y1、Y2、Y3、Y5、Y6、Y7、Y8、Y10等8处,龙眼塘片有Y9、Y12等2处,银柱塘片有Y11、Y14、Y15、Y16、Y17、Y18等6处;军塘片有Y13、Y19等2处,冲湖塘片有Y4、Y20等2处。从踏查情况看,各窑堆产品类型都较多样,但以某一类为主或以某一类产品质量较为突出,如大毯塘片区窑堆以烧碗盘类为主,而军塘片区的盏类制作精良。水塘周边及窑堆之间通常有较宽敞的平地,散落有砖瓦、石砌基础等建筑遗存,应为作坊遗迹,各片区作坊之间有小径和马道相连。

建筑遗迹

马道西侧的祖庙残基马道西侧的祖庙残基

马道岗马道西侧现有一建筑基址,残存砾石建筑基础及平地,村民称为祖庙,可能是该窑场的祭祀信仰中心。另在窑址东北蜜蜂山内的日晒岩、鬼崽洞内也有鬼崽,其中一尊石像的身上刻有“大明成化年间”的铭文,洞内还发现大量不同时期的陶瓷器具残片,以碗盏为主,其中有较多为宋元时期产品,与窑址产品相同,应为盛放献供、祭祀用品的器具。

印花模制作

印花模制作印花模制作种类繁多,布局严谨,采用阴文单线深刻,壁为绕壁刻花,底有印圈,印圈内刻花或素装,壁和底纹样普遍不一致。为提高制作环节的速度和效率,模印过程中力度出现不均匀,比较随意,致使印花纹样浮雕式线条深浅不一,再经上釉烧制出窑后,部分印花线条往往模糊不清。印花主要装饰在碗、盘、碟、盏等器的内底、内壁之上,内底往往有大小不一的圆形印圈,花纹布局对称和谐,一般为等分或三分、四分、六分或八分格。印花题材有植物、动物及文字或是这题材的组合,以植物花卉为主,常见动物为鱼为主,文字以吉祥字词为主,常见植物有莲花、菊花、水草、西瓜等,又以折枝、缠枝或出水荷花多见,动物以游鱼为主,有少量蜻蜓、蝴蝶、虾、鲵鱼、花鸟等,文字有“福”“寶”“用”“金玉满堂”“福山寿海”等。依据不同器物内底形制制作不同形状的印花模,有大平底、小平底、圜底、尖圜底之分,花纹在器内的分布面积也大小不一。具体器类装饰中,表现不一,组合使用,碗盘类内底较平坦者多印出水莲花、“金玉满堂”等,内壁底辅以单层莲瓣或重回纹做边纹,花纹分布面积大,内圜底碗心印圈内多印朵菊、莲蓬或素装,内壁印花于下半部或近底部,多为莲鱼纹,少见满壁印花;碗盘内还常见内底印单字或朵花等简单花纹,如“福”“寶”“用”、野菊等;盏则以内壁印开光吉祥字词等,内底配以各式小朵菊;碟盘内底多印双鱼。刻划技法主要见于壶瓶类,多刻花草、弦纹,部分碗外壁剜刻菊瓣等。

彩饰技法

彩绘梅花纹碟彩绘梅花纹碟

彩饰技法使用相对较少,以褐彩较多,多用褐彩绘草叶、梅花点、文字或条带纹等,其中彩绘梅花纹较为独特。该窑有少量类似衡山窑的粉底彩釉绘花器和黑釉白彩。

釉装饰

 玳瑁斑纹盏

釉装饰除有青、褐(酱)、黑、绿、乳白等多种单色釉外,还善于多种色釉搭配使用,比如内白外褐、内青外褐等,还多用不同色釉作口沿包边装饰,如在乳白或青釉碗盏口沿施一圈酱釉仿“包铜口”,或在青、酱釉器口沿施一圈乳白釉仿“包银口”效果。此外还在施底釉未干的器物上用不同色釉在局部作多层次施加或洒、涂、浇、点、滴等手法等多种手法,入窑后因流淌、互相渗透而烧成窑变花釉,呈现出精美不同花纹,如玳瑁斑、虎皮纹、三彩纹等。

窑具与装烧方法

匣钵匣钵

各窑堆所见窑具较一致,装饰方法无显著区别,地表最为多见的是支钉等装烧工具,其次为匣钵、支柱、垫圈、垫条,常见用残破窑砖做支柱并多次重复使用的现象,此外还有轴顶帽等制瓷工具。支钉主要是器坯之间的间隔具。匣钵主要用于套装印花类等较为精致的器坯。支柱主要为抬升窑位而垫于器坯之下的支烧具。垫圈、垫条多随手捏制,大小与器底、支柱顶面相近,用于间隔器坯与支柱、器坯和匣钵。较精的印花产品多用匣钵、垫圈、支钉这一组合窑具装烧,素釉产品多使用支柱、支钉叠装裸烧,不用匣钵。

文物遗存

编辑
器类与形制

采集的碗类标本

允山玉井古窑址采集的文物绝大部分为圆器,少量为琢器,器类有碗、盏、碟、杯、盅、盘、盆、钵、壶、瓶、炉、盂、砚滴、碾槽、器盖、坛、罐等。采用轮制拉坯,一次性制作完成或分段拼接。圆器制作细腻讲究,唇部以尖圆唇和方唇为主,尖圆唇的唇面平整圆滑,方唇平直。口部有折沿、侈口、撇口、敞口、直口、敛口、束口、花口等不同形态。侈口器内底多为平底,部分为坦底、圜底、尖圜底,腹壁则主要为弧腹和斜弧腹,少量圆弧腹和斜直腹,外腹壁采用旋削修壁,多残留旋削痕,内壁则平滑。底足则以圈足为主,少量饼足与卧足,圈足系挖足而成,挖足则随意,足外墙近直,内墙多内斜,足内底多数不规整,有挖足残留痕迹,足口多为平口,足墙较宽,高低不一,呈玉环状,与外腹壁相接处多有切削痕。具体器类中,碗内底主要以平底为主,少量圜底和坦底,盏主要以圜底和尖圜底为主,少量平底,碟和盘则以平底和坦底为主;碗、碟、盏、盘绝大多数为玉环状圈足,部分挖足较浅,内底中心留有小圆饼突起,形成成环日状足,碟盅类器饼足器比例高。

研究价值

编辑

允山玉井古窑址出土的文物允山玉井古窑址出土的文物

允山玉井古窑址是一处文化性质单纯、文化内涵丰富的宋代窑址,是湖南瓷文化传播到桂东北的中间环节。其出土的各类瓷器,明显的具有瑶族文化特征,又被誉为湖南少数民族第一窑,对于研究陶瓷史和瑶族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允山玉井古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允山玉井古窑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允山镇玉井村。

玉井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允山玉井古窑址,路程约10.8千米,用时约20分钟。

下一篇 鬼崽岭遗址

上一篇 泠道故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