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洞遗址 编辑

安徽省的景点

人字洞遗址人字洞遗址

人字洞遗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癞痢山南坡,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为220万—259万年前,是欧亚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

人字洞遗址于1998年5月由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及其环境背景研究》安徽课题组在繁昌调查发现,共经过7次大规模系统发掘,发现了远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100多件,骨制品几十件,以及包括高等灵长类原黄狒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8000多件,分属近80种动物,将亚洲人类起源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为亚洲是早期人类起源地区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5月25日,人字洞遗址作为旧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人字洞遗址

地理位置: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

开放时间:全年 8:00-18:00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批号:国发【2006】19号

编号:Ⅰ-93

发现时间:1998年

历史沿革

编辑

人字洞遗址人字洞遗址

人字洞遗址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是欧亚大陆所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聚集点。因发掘地山形裂隙似个“人”字,将其命名为“人字洞”。

1984年,采石工人盛宏江在癞痢山采石作业时发现3块化石后,寄送给黄万波研究员,经鉴定为更新世的犀牛牙齿。

1987年,安徽省博物馆郑龙亭、李治益、繁昌县文物管理所陈衍麟等考察了癞痢山,对孙村镇附近的这一化石地点进行了调查,采集到一些零星的哺乳动物化石,经鉴定为铲齿象和库班猪等,其地质时代可能为中新世中期。

1995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该化石地点和邻近地区进行了调查,获得更多的线索。上述发现和信息为在该地区开展新生代晚期地层及古生物调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8年初,考古挖掘工作正式启动,同年组建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安徽子课题组,课题组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研究员任组长,主要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安徽繁昌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等。10月1日至11月15日,安徽课题组在人字洞进行了首次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历时46天。

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收集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收集

1999年5月1日至6月15日期间,安徽课题组在人字洞遗址进行了第三次系统发掘,历时46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繁昌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了发掘工作。10月15日至11月8日,安徽课题组在春季发掘的基础上在繁昌人字洞又进行了第四次系统发掘工作,历时25天。

2000年5月10日至6月11日,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开始第五次系统发掘,历时33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繁昌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了发掘工作。同年10月15日至11月28日,安徽课题组第六次继续发掘人字洞,历时45天。

2001年9月27日至10月28日,安徽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对人字洞遗址进行第七次系统发掘工作,历时31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繁昌县博物馆等工作人员参加了发掘工作。

2005年秋季,安徽课题组对人字洞安排了短期的第八次补充发掘,自11月13日开始,到11月28日结束,历时两周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郑龙亭,繁昌县博物馆等参加了该发掘工作。

2022年11月,繁昌人字洞遗址第十次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全部结束,考古工作人员将对这次发掘出来的异仓鼠、中华乳齿象、犀牛等动物化石开展进一步清理分析研究工作。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人字洞遗址位于长江南岸皖南低山丘陵区,距离繁昌区西南约10公里的孙村镇西北2公里的瘌痢山(又称花果山)东南坡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46″,北纬31°5'23″)。

瘌痢山

地形地貌

人字洞遗址是一处发育在中生代灰岩中的洞穴,其顶部海波约95米。堆积物出露厚度30米(经钻探核实厚度约40米),从上到下堆积物可分为两套迥然不同的沉积单元。上部主要由大块灰岩角砾。红褐色的砂质黏土及砂质土构成;而下部主要由灰黄色粗砂、灰绿色细砂、粉砂及褐色砾石交互成层。

遗址特点

编辑
人字洞遗址发掘深度10米,发掘面积约50平方米。遗址是一处洞穴堆积,堆积平均宽度8米左右,地表出露厚度31.5米,自上而下可分为九个自然层,三个沉积单元。第一沉积单元为第1—2层的坡积物,第2沉积单元为第3—7层的棕红色亚质粘土,中夹灰岩角砾;第三沉积单元为第8层以下未见底,岩性为粘土、细砂、小砾石等细粒堆积。石制品、骨制品及重要化石标本主要集中于第二沉积单元。

文物遗存

编辑

剑齿虎犬齿化石剑齿虎犬齿化石

人字洞遗址所发现的石制品100多件,系用6种不同岩石制成,它们分别为各种品质的铁矿石、硅质泥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片麻岩、燧石,其中铁矿石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石制品基本上是小型的,以打制刮削器为主要类型;骨制品有几十件,打击点清楚可见的骨器近十件;与人工石制品共同出土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包括哺乳动物各类:灵长类、厚黄狒、啮齿类、食虫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还有龟鳖类、鸟类,共计有脊椎动物化石76种,标本6000多件。除了动物化石外,最重要的是在人字洞堆积物中发现了几件疑似人工打击的片麻岩标本。虽说石制品的数量很少,但意义重大,为进一步寻找古人类活动遗址提供了最直接的线索。

人字洞遗址主要种类如下:

原黄狒(未定种)Prachyrhizomys sp.

黑熊(近似种)Ursus aff.thibetanus

大熊猫小种 Ailuropoda micrita

锯齿虎(未定种)Homotherium sp.

桑氏硕鬣狗 Pachycrocuta brevirisreis licenti

乳齿象 Sinomastodon intermedius

三门马 Equus sanmeniensis

黄昏爪兽(未定种)Hesperotherium sp.

山原貘 Tapirus sanyuanensis

最后祖鹿 Cervavitus ultimus

矮鹿 Muntiacus nanus

狍后麂 Metacervulus capreolinus

低冠竹鼠(未定种)Brachyrhizomys sp.

模鼠(未定种)Mimomys sp.

巨颏虎 Megantereon

貂鼬 Eirictis

食蟹獴 Herpestes cf. H.urva

真马 Equus

2013年,人字洞遗址出土了属种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及数量较多的旧石器、骨器等文化遗存。大哺乳动物中有完整的中华乳齿象头骨、下颌骨、臼齿列及头后骨骼化石。这是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在中国第四纪地层中的首次发现。

文物价值

编辑

乳齿象臼齿化石乳齿象臼齿化石

人字洞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与阶段性研究成果是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的研究”课题的重大成果。繁昌人字洞是本攀登专项唯一心发现的早更新世的文化遗址,也是已所知的欧亚大陆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其在考古学上和第四纪地质和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

人字洞遗址地层清楚,动物群性质稳定,含有古人类制品及获得丰硕的第四纪环境演变方面的信息。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对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地质学、考古学和相关学科产生重大的影响。人字洞遗址发现的人工石制品和骨制品,证明了中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存在。该遗址是已发现欧亚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将亚洲人类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为亚洲是早期人类起源地区之一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人字洞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对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地质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遗址的发现,将亚洲人类的历史提前30—70万年,为研究人类起源多地区说,为亚洲可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提供了新线索和依据。

文物保护

编辑

人字洞遗址保护碑人字洞遗址保护碑

在人字洞遗址发现之初,繁昌县县里决定对采石场全面关停,做好工人、当地群众的说服工作,宣传人字洞遗址发现的科学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批准在距离人字洞10公里的地方设立新的石料开采场地,既确保了文物安全和发掘工作正常进行,又维持了水泥厂正常生产。孙村镇党委、政府还拨出专款40多万元修建了围墙和值班室,并发动全镇干部群众集资200多万元,将通往人字洞崎岖不平的山路建成了水泥路面。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专款实施人字洞遗址安技防工程。

2006年5月25日,人字洞遗址作为旧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再次启动人字洞保护规划和方案编制,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完成《人字洞遗址保护规划》。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制完成人字洞遗址景观及保护大棚设计方案。

2018年10月18日,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繁昌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人字洞与早期人类演化及环境背景》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围绕人字洞遗址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挖掘人字洞遗址的科学价值,探索遗址保护利用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

考古发掘

编辑
2024年4月,芜湖繁昌人字洞遗址2024年春季考古发掘进场。发掘工作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繁昌文物保护中心协同配合,春季发掘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底。此次发掘不仅采用航拍、全站仪等科技手段,保证科学发掘;还继续将物探技术应用到人字洞遗址的洞穴考古调查中,探明洞穴的形状、走向和化石埋藏情况,为后续调整发掘方案做支撑;并且在遗址发掘区域布设探方和架设RTK基站,在此基础上对人字洞遗址本体的原生堆积开展细致的考古发掘和精准的测量。本次发掘将首次利用食性分析去揭示人字洞遗址古动物的食性以及生存环境因素 。

2024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繁昌人字洞遗址正式启动2024年新一轮考古发掘,此次发掘主要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阶段,计划发掘天数约90天,拟发掘面积50平方米,发掘深度约30至50厘米。

历史文化

编辑
起源

繁昌人字洞遗址是欧亚大陆已知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其动物群在第四纪动物群中具有较古老的性质,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富含化石的上部堆积单元第3—7层为一正极性带,结合生物年代学及沉积物的快速堆积等特点,判断出中华乳齿象层位的年代应为2.14—2.15百万年前。

旅游信息

编辑
交通信息

人字洞遗址位于繁昌区孙村镇癞痢山南坡。S321省道贯穿镇心,宁宜城际铁路繁昌西站就坐落在孙村镇墩村。

最新发掘

编辑

人字洞遗址

2020年初以来开始的新一轮“繁昌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受疫情影响,本次野外工作从7月底持续到9月底,为期约60天。

2020年初,人字洞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计划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发掘单位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面积60平方米。年初,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人字洞的野外工作被迫推迟。7月26日,中科院古脊椎所派出以金昌柱和高星研究员为首的科研、技工团队赶赴繁昌,正式启动考古发掘工作。8月18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繁昌科研科普基地”在繁昌揭牌。

本次发掘利用航拍、全站仪等最新的科技手段,对人字洞遗址本体的原生堆积开展细致的考古学发掘,在地层中采集了十余件珍贵的人工石制品,发现一具成年个体中华乳齿象的门齿、下颌骨、前肢骨、掌骨和指骨化石,这是人字洞遗址首次发现成年个体的象类骨架化石;在中华乳齿象的旁边还暴露出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剑齿虎头骨、下颌骨和头后骨骼化石。此外,还采集到异常丰富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尚待鉴定。

2020年7月,中科院古脊椎所与美国纽约大学、繁昌文物局合作,在国际古人类学著名期刊《人类演化杂志》上发表了发现于安徽繁昌的上猿超科新属种:金氏繁昌上猿。属名意为化石产地所在的繁昌县,其生存年代距今约为1800万年。繁昌上猿的发现为上猿超科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认识,证明东亚地区是上猿超科重要的早期演化中心。这是繁昌地区在古生物和古人类学研究方面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为了保护人字洞遗址,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芜湖市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遗址保护工程。人字洞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和环境景观整治展示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将于2021年3月底基本完工。人字洞遗址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编制中。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完成考古发掘、保护工程建设,满足立项条件后,我市将及时启动人字洞遗址考古公园立项申报工作。

2022年2月10日,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获悉,安徽省2022年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陆续获国家文物局批复,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名列其中。

2022年6月1日,大江资讯记者从繁昌人字洞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王元博士处获悉,他们在人字洞遗址中发掘出完整的象类骨骼化石,为中华乳齿象完整骨骼的装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考古学证据。

所获荣誉

编辑
2022年11月,入选2020-2021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一篇 牯牛山城址

上一篇 皖南土墩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