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改编旧址 编辑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瑶里改编旧址瑶里改编旧址

瑶里改编旧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占地面积1544平方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于此举行瑶里改编。

瑶里改编旧址包括宏毅祠、敬义堂、程家祠堂3处历史遗存。瑶里改编是陈毅领导南方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的重要历史事件,旧址是研究新四军历史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3年3月5日,瑶里改编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瑶里改编旧址

地理位置: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

所处时代: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占地面积:1544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07:00—17:00(宏毅祠);全天(敬义堂);08:00—17:30(程家祠堂)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771-5-164

历史沿革

编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红军与游击队,开始了三年游击战争,先后建立了多个游击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于国民党的“清剿”,分布在皖浙赣边区的各游击队被迫离开原游击区,转移到休宁与婺交界的鄣公山。皖浙赣省委扩大会议成立了赣东北、皖赣、上皖浙、下皖浙和开(化)婺(源)休(宁)等5个特委,建立了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蓄意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同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蒋介石被迫调走“清剿”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主力部队,分散在皖浙赣边区各地的游击队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区域鄣公山集结。同年9月22日,国民党以发表《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形式,宣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同年9月29日,项英、陈毅以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名义发表《告南方游击队公开信》,在南昌设立南方红军游击队接洽处,召集红军游击队下山。与此同时,皖赣特委也派人赴南昌寻找上级领导。陈毅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两次来到靠近鄣公山的景德镇瑶里,居住在“敬义堂”,领导红军改编。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指示:红军游击队改编时机已经成熟,应尽快下山改编。从便于扩军训练、交通给养,能尽快开赴抗日前线考虑,陈毅经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商洽,决定把靠近鄣公山的瑶里作为新四军改编地。红军游击队350余人从舍会山开到瑶里,驻扎在瑶河西岸的家祠堂、敬义堂、宏仁寺等处,准备接受改编。同年2月初,陈毅再次来到皖赣边区,抵达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与整训。他在瑶里召开各级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方针和关于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决定,宣布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正式编入新四军序列。同年2月8日,各界群众抗日动员大会在瑶里程氏宗祠举行,一千余人与会。陈毅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全面分析国内政治形势。时任国民党军26师政治部主任的陈毅胞兄陈孟熙也受邀参加大会,兄弟二人用自身生动的事例说明“家人不和外人欺”,国共两党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的道理,号召每一个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投身拯救祖国的战斗中。同年2月10日,集中在瑶里参加改编的全体红军战士,以及当地许多群众,在程氏宗祠召开抗战誓师大会。附近群众蜂拥而至,杀猪慰问,为子弟兵饯行。

1978年,瑶里镇人民政府对宏毅祠进行修缮和维护。

2000年,瑶里镇人民政府对瑶里改编旧址进行抢救性维修。

201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对瑶里改编旧址进行维修。

2019年11月28日,瑶里改编旧址文物消防工程竣工。

建筑格局

编辑
瑶里改编旧址包括宏毅祠、敬义堂、程家祠堂3处历史遗存,占地面积1544平方米。

主要建筑

编辑

程家祠堂

程家祠堂,又称各界群众抗日动员大会旧址,始建于明朝,背依狮山,面临瑶河,正对瑶岭。宗祠体量较大,是一栋带庭院的三进硬山式砖木石混结构建筑,两侧有封火山墙。整个祠堂组群完整,由上、中、下三堂组成主轴线,并设有书塾、厨房、花厅等附属建筑。进深50米,面阔12米,占地865平方米。正门为四柱三间的砖雕牌楼,镶嵌着众多砖雕、石雕,其中“喜鹊登枝”“鹤鹿争春”“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颇具特色。下堂戏台为活动式台板,号称“万年台”,上部有藻井,木构架饰彩绘精美。下中堂之间天井两侧单开间的回廊上层为包厢式阁楼,供人们看戏。

程氏宗祠

敬义堂

敬义堂,又称陈毅旧居,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当地登仕郎吴容光家的书斋。建筑系二重堂式砖木结构瓦房,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风格朴素大方,装饰精美雅致,园中种植有一棵桂花树,寓意家中如有中举的世子,比喻蟾宫折桂,鼓励子孙读书入仕,功成名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陈毅在瑶里指导新四军改编工作时曾居住在此。他曾与胞兄陈孟熙同住一室,畅谈国共合作抗日。现为瑶里改编旧址革命历史陈列馆。

敬义堂敬义堂

宏毅祠

宏毅祠,吴家祠堂的庭屋,建于清朝,坐东朝西,为一栋三进两天井建筑,宽敞高大,矗立于高台之上,总面积529平方米,进深为60米,宽20米,高10米。正门前有八级台阶,凹入式门廊,三开间。前端为板壁,古朴素雅,两侧五花山墙,顶覆青灰瓦。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皖浙赣红军游击队下山,曾驻扎此地,接受陈毅同志指导改编为新四军。中共皖浙赣特委在此设立招兵处。

宏毅祠宏毅祠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陈毅元帅雕像

主词条:陈毅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相关诗文

当代·王子江《新四军瑶里改编旧址》

改编故事未封存,晾在青山晒在云。

百岁悠悠柳树,枝伸西岸找红军。

历史事件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底,在陈毅的部署安排下,红军游击队350余人从舍会山开到瑶里,驻扎在瑶河西岸的吴家祠堂、敬义堂、宏仁寺等处,准备接受改编。当时已近年关,当地老百姓把准备过春节用的鞭炮拿出来燃放,热烈欢迎工农子弟兵进驻瑶里。也正赶上这时候,陈毅的胞兄陈孟熙(国民党川军上校)从景德镇赶到瑶里。兄弟俩久别重逢,在何家旮的敬义堂楼上,同住一室,共叙家常,畅谈国共合作抗日大事,一直聊至深夜。

第二天,在瑶里吴家祠堂召开的欢迎大会上,陈毅兄弟俩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陈孟熙站在祠堂的戏台上说:“我和陈毅,一个是国民党,一个是共产党,过去打了许多年仗,现在日本鬼子打我们,是因为我们家里不和。‘家人不和外人欺’,因此,兄弟之间要团结,国共两党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

陈毅对着祠堂戏台旁写着的“礼义廉耻”四字又讲开了:“这是2700年前齐国的管仲给齐桓公建议的第一句话,‘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今天读‘礼义廉耻’,这个‘礼’,就是国共两党要以兄弟礼待,不计前嫌,抛开积怨,共同抗日;这个‘义’,就是我中华民族之大义;这个‘廉’,就是心地坦荡问心无私;这个‘耻’,就是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共同抗日,共雪国耻!”

战士们纷纷举起手中的枪和梭镖长矛,群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陈毅与胞兄陈孟熙握手言和,相拥相抱,这也成为抗战史上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

活动建设

2022年7月4日,为学习传承伟大革命精神,探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二十正当前”红色走读团队前往瑶里改编旧址开展实地红色走读活动。

活动图片

文物保护

编辑
2000年,瑶里改编旧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瑶里改编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瑶里改编旧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

宏毅祠

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风景区内

详情

瑶里景区-陈毅故居

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景区内

详情

瑶里景区-程氏宗祠

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风景区内

详情

开放时间

07:00—17:00(宏毅祠)

全天(敬义堂)

08:00—17:30(程家祠堂)

交通信息

浮梁县内乘坐公交浮梁—瑶里,至瑶里古镇站下车,再步行240米,可到达宏毅祠;浮梁县内乘坐公交浮梁—瑶里,至瑶里古镇站下车,再步行160米,可到达敬义堂;浮梁县内乘坐公交浮梁—瑶里,至瑶里古镇站下车,再步行360米,可到达程家祠堂。

下一篇 南窑遗址

上一篇 镇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