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山玉矿遗址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鬃山玉矿遗址马鬃山玉矿遗址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径保尔草场,面积约600万平方米,是战国至汉的一处玉矿遗址。

马鬃山玉矿遗址有采矿区、生活作坊区、防御设施区,与之相对应的遗迹主要为矿坑、作坊址、防御性建筑遗存,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铜器、金片、铁器、石器及玉料。马鬃山玉矿遗址展示了当时矿区的聚落形态,为了解当时采矿、选料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等提供了重要资料,还为探寻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来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9年10月,马鬃山玉矿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马鬃山玉矿遗址

地理位置: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径保尔草场

所处时代:战国至汉

占地面积:约 60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150-1-15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200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进行早期玉石之路调查时首次发现马鬃山玉矿遗址。

2008年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科技大学对马鬃山玉矿遗址进行了重点复查。

2011年10~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马鬃山玉矿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调查确定遗址面积约5平方千米,发现古矿坑百余处,在第一地点发现防御性建筑11处;发掘面积约150平方米,清理遗迹17处,其中矿坑1处,防御性建筑2处,作坊址2处,灰坑12个。

马鬃山玉矿遗址挖掘现场马鬃山玉矿遗址挖掘现场

2012年10~11月,在2011年发掘地点继续发掘,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发现遗迹单位49处,其中灰坑38个、房址9座、石台基遗迹2处,出土遗物千余件。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置图马鬃山玉矿遗址位置图

马鬃山玉矿遗址呈西北—东南向,沿矿脉走向分布,分布范围南北长约5400米、东西宽约1400~1850米,周长约13500多米,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大量矿石堆积、夹砂陶片和白骨堆。遗址内的矿坑形状大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最大的东西宽约10米,南北长约50米,深约2.6米。

2011年

综述

2011年调查和发掘,初步了解了此遗址的范围及聚落结构和布局。确定有采矿区、生活作坊区、防御设施区,与之相对应的遗迹主要为矿坑、作坊址、防御性建筑遗存,在出土器物上依次对应的有石锤、石斧、石砍砸器等采矿工具,砺石、石锤等加工工具和陶器等生活用品,铜镞、铁镞、铁矛头等武器。

遗迹

遗迹主要有矿坑、防御性建筑、作坊址、灰坑等,整体依矿脉走向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分布。

矿坑,对矿坑11SMYK01进行了解剖发掘,其平面为圆角方形,斜直壁,口大底小。坑壁及底部为原生岩层,坑口周围为石料堆积。口部边长约7米、底部边长约5米、深约3.1米。坑口石料堆积高约1.3米、宽2.9~6.5米。在矿坑周围地表采集有石锤、石镞、铜镞等。

防御性建筑,在第一地点发现防御性建筑11处,对其中的2处进行了解剖发掘。11SMYF01的平面为长方形,长3.7米、宽1.8米、深0.73米,门道朝向西。坑口周边为石块堆积,形成矮墙,墙体高约0.3米、顶宽约0.6米、底宽约1米。

作坊址,在第一地点中部发掘作坊址2处,均位于11SMYT1内,为半地穴式。其中11SMYT1F1坐西朝东,方向略偏东南。房屋的形制较规整,整体呈方形,最大面积约为40平方米。房屋东侧南北两端各有一条浅坑状门道,平面呈长方形。11SMYT1F1主室呈长方形,南北长5.6米、东西宽2.98米、深1~1.08米,面积近17平方米。主室内西南角为一用石块砌筑的灶台,平面近扇形,长方形火膛,烟道顺着11SMYT1F1西南角而上。主室西北角为一长方形土台,土台西边和北边紧贴11SMYT1F1西壁和北壁,东缘和南缘用土坯砌筑。发现5个柱洞,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其中土台下有2个柱洞,且1个柱洞内残留朽木。

灰坑,发掘灰坑12个,形状有筒形、袋形、锅底形、不规则形。

文化属性

矿坑、作坊址、防御性建筑遗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延续性,在功能上体现出互补性。从已发掘的资料看,器物形制的变化不明显,尚不能进行期和段的划分。各单位中两类陶器共存,可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人群。能够区别这两种文化的器物,除了陶器以外,还体现在镞这类特殊的器物上。初步确定A类为汉代遗,B类为骟马文化遗存。2008年,曾发现四坝时期的陶片,此次发掘发现的截面呈三棱形的器耳也应当是四坝文化的羊角形器耳残片。从此次发掘的资料看,遗址的年代上限应为四坝文化,经骟马文化,下限应为汉代,是西北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矿遗址。

2012年

综述

马鬃山玉矿遗址挖掘区马鬃山玉矿遗址挖掘区

2012年调查面积约20万平方米,试掘面积约185平方米。调查共发现遗存383处,其中矿坑290处、房屋33处、岗哨31处、石料堆积29处。矿坑的形制主要有浅坑、深井、沟槽几类。其中古代开采的矿坑266处,均为露天开采,包括浅坑240处、沟槽26处;现代开采的矿坑24处,其中浅坑14处、深井10处,深井多是在古代矿坑基础上继续开采形成。房址多位于矿坑东侧,岗哨所处地势较高,多在小山包之上。

遗迹

灰坑,本次发现灰坑38个,形制有桶状、袋状、锅底状及形状不规则几类。12SMYT6H12平面呈圆形,直壁,平底。坑口直径1.54米、深0.9米。坑内堆积可分两层,第1层为黄色沙土,夹杂大量炭屑,质地较为疏松,厚0.6米,出土大量陶片、兽骨、玉料、大石块、磨石等。第2层为浅灰色土,局部有灰烬,质地较为疏松,厚0.3米,出土大量玉料、兽骨、陶片及锈蚀铁块。

马鬃山玉矿遗址房址马鬃山玉矿遗址房址

房址,共计9座,有地面式和半地穴式两大类,后者居多。地面式建筑2座,分为立柱式和砌墙式两类。立柱式建筑1座(12SMYT5F6),不见墙体,仅存柱洞及部分活动面,具体形制尚难确定,地面未见倒塌墙体,仅残存部分灰白色地面,局部有火烧痕迹。柱洞分布在约30平方米范围内,白灰地面约6平方米,火烧痕迹约1.8平方米。地面未见遗物。砌墙式建筑1座(12SMYT9F8),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4.3~4.5米、宽2.7米。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部分组成,破坏严重,未发现门道。主体建筑由石墙、土台、灶、坑、活动面组成。附属建筑位于主体建筑西侧,为隔墙相连的两个坑(h1、h2),形制规整,可能为储藏坑。活动面保存较好,由一层厚约0.04米的灰黄土垫成,表面残存一层较薄的灰烬。半地穴式建筑7座,依形制可分四型。A型:2座。规模较大,形状规整,主室由石墙、灶台、土台、操作坑、活动面等部分组成。B型:3座。规模较小,形状规整,主要由门道、储藏坑、土台、操作台(坑)、灶台等几部分组成。C型:1座(12SMYT3F7)。形制较为简单,平面近椭圆形,长约4.7米、宽约3.2米。未发现门道,坑口周边发现柱洞4个(D1~D4)。房址底部东南侧发现1个平面不规整的四边形灰坑,应为房屋内的附属设施。D型:1座(12SMYT7F10),由多个坑组成,主要由H39、H40、H41三个坑组成。H39形状不甚规则,西部堆积大量石块。H40位于H39东南角,圆形,桶状,底部有1个土石堆砌的灶坑,坑底垫土面厚约0.1米,地表堆有大量石屑及大石块,地面及部分石块上火烧痕迹明显。H41位于H39东北部,圆形,袋状,其内堆积有大量玉料,部分有火烧痕迹。从平面形制及各部位出土的遗物来看,H41为储藏坑,H40为灶坑,H39为加工场所。

文化属性

2012年,发掘的各层堆积中,A、B两类陶器始终共存,A类为汉文化陶片,B类为骟马文化陶片。B类陶片与骟马文化“骟马类型”及“兔葫芦类型”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很可能是骟马文化的一个新类型,其年代偏晚,下限至汉代。T2第3层堆积是本发掘区目前确定最早的原生堆积,该层中出土的布币初步推断为魏国钱币,但与A、B两类陶器共存发掘区的年代初步推定为战国至汉代。

文物遗存

编辑
2011年

2011年,出土器物有2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金属器、玉料及毛坯等。

陶器,从出土陶片看,分为A、B两类陶器,两者所占比重相当。A类陶器为轮制,多为夹砂陶,有灰陶、红

褐陶两种。素面及饰有纹饰的陶器约各占一半,纹饰多为凹弦纹和绳纹组合,少数陶器在竖绳纹上饰横波浪形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罐、盆、钵、甑等。B类陶器,均为手制,夹砂,有红褐陶、灰陶两种,其中红褐陶中有一种因烧制气氛而形成的灰胎红皮陶。多为素面,极少数陶器饰黑彩可辨器形有罐、盆、瓮、缸等,器表多有烟炱。

石器,主要有砍砸器、锤、斧、砺石等。砍砸器、锤、斧主要出土于矿坑周围,砺石主要出土于作坊址。

金属器,铜器主要有镞、弩机构件、锥、环、簪、容器残块等,其中以镞为主,有三棱带铤镞和三翼有銎镞两类。铁器主要有镞、矛头及采矿工具等。

马鬃山玉矿遗址玉料和毛坯马鬃山玉矿遗址玉料和毛坯

玉料与毛坯,均出土于作坊址。玉料的形体不大,有的是初选后的精料,有的是边角废料,多呈青色、青灰色、浅黄色,由透闪石组成。玉料外表包裹一层或薄或厚的石皮,多呈白色、黄色或绿色。毛坯的形体较小,形制一般不规则,局部经过磨制,较光滑。

2012年

2012年,出土遗物主要有玉料、砺石、箭镞、铁块、陶片、木炭等。

陶器,可分两类。A类为轮制,多为夹砂陶,陶色以灰色为主,红褐色次之。素面及有纹饰的各占一定比例,纹饰多为凹弦纹和绳纹组合,少数在竖道绳纹上饰横道波浪形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罐、盆、钵、甑等。B类为手制,夹砂陶,陶色以红褐为主,灰色次之。红褐陶中有一类因烧制气氛造成的灰胎红皮陶。多为素面。可辨器形多为罐。本文介绍器物的编号中加字母“p”者为陶片。

马鬃山玉矿遗址玉料马鬃山玉矿遗址玉料

玉料,多为青、青灰或浅黄、褐色,部分有火烧痕迹,部分局部磨光。

金属器主要有铜镞、铜铃形饰、铁钉等。

所获荣誉

编辑
马鬃山玉矿遗址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研究价值

编辑
马鬃山玉矿遗址发掘有助于了解当时矿冶遗址的聚落形态及生产与组织的基本情况,对玉石文化的研究从器物延伸至原料的开采、加工以及毛坯、成品的输出或贸易等方面,为进一步研究生产组织、行业管理、社会结构等提供了资料。马鬃山骟马文化与骟马类型、兔葫芦类型所代表的骟马文化在陶器风格上较接近,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为研究骟马文化以及早期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的关系提供了新资料。出土的玉矿原料为研究马鬃山玉矿的矿物成分、矿藏成因、矿床地质结构特征、宝石学特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19年10月,马鬃山玉矿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径保尔草场。

马鬃山镇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马鬃山玉矿遗址,路程约22千米,用时约30分钟。

下一篇 昌马石窟

上一篇 玉门油田老一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