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洞仙源图 编辑

明代仇英创作绢本设色画

玉洞仙源图玉洞仙源图

《玉洞仙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画作描绘长松参天,洞壑奔雷,云塞幽谷,松涛掩映楼阁,一人临流静坐停琴,童子四人,趋走前后。该画作勾勒精工,秀雅纤细,布局严谨,极有气势,设色沉静。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玉洞仙源图

作者:仇英

画作类型:设色画

创作年代:明代

规格:纵:169cm,横:65.5cm

现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质:绢本

画作内容

编辑

《玉洞仙源图》《玉洞仙源图》

此画描绘的是远离尘世的人间仙境,展现的是士大夫理想的隐逸环境。画面为奇峰峻岭,苍松翠柏、琼楼水阁,溶洞流溪,云烟缥缈其间,山壑时隐时现。在溪水潺涯的溶洞前面,一位高人临流盘膝,停琴而坐,沉醉在自然的美景之中,侍童们则忙着煮茶、端盘,陈设古玩。

款识:“仇英实父制。”

钤印:朱文“仇氏实父”。

鉴藏印:朱文“仙客”、“卞令之鉴定印”(二次)、“式古堂书画印”(二次)、“安”(圆印)、白文“仪周鉴赏”,另有一印不辨。

创作背景

编辑
仇英长期与文人交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故而创作了大量以文人生活——如读书、弹琴、赏泉、论画等为题材的画。

描绘远离尘埃的人间仙境,这样的题材和构思,在前人作品中经常出现,但仇英在《玉洞仙源图》的突破是在幽美宁静之中赋予更多欢悦、明快的情调,在同类隐逸题材中是颇具特色的。

艺术鉴赏

编辑

主题

山顶峰峦间,有琼楼隐现于林中,而半山的溪流中有水阁筑其上,这些地方都有人类活动,与《秋山问道图》《高士图》等山中的空寂有极大区别。山下是一个巨大的溶洞,有溪水从洞中潺潺流出,洞外坡石上,有一个高士面溪盘膝,停琴静息,松柏围绕,宁静祥瑞,这应该是画的主题了。但主人并不孤寂,背后有侍童或煮茶,或端盘,或陈设,溪桥上有侍童正在过桥。仇英来自民间,他让高士隐居的山林充满了绚丽斑斓的色彩,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其实也反映了无论平民还是文人都有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图具有一种健康欢乐的意趣,较少消极遁世之感。

技法

《玉洞仙源图》局部

作品取景宏阔,结构严整,高山上插云霄,流水低回洞中,数重山峦脉络清晰,楼阁树石布置有序,境界显得既幽深又高远,复杂而不失明畅。人物刻画精细,位置显著,虽小而突出。在驾驭复杂场景、安排主次方面,反映出画家精深的造诣。笔墨、设色主要运用传统的青绿法,用细劲的线条勾勒轮廓,浓艳的石青石绿渲染山色,同时融以细密的皴法,追求色调的和谐,在宗法南宋青绿山水大家赵伯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

图以高远法展示了从山脚一直到山顶的全景,然而细劲的铁线勾出蒸腾的云雾,将山分成三段,此手法却似乎与荆、关、李、郭等不同,直取隋唐画法。他用“留白”减少了画面着色的面积,而绢的底色,正可用以调节平衡浓艳的石青、石绿色对视觉的冲击。

历史传承

编辑
著录:清代荣光《辛丑销夏记》卷五。

传承:该画曾经清代卞永誉、安岐递藏,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重要展览

编辑
2017年9月—12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玉洞仙源图》在展览中第二单元“元至明中期:墨色清趣”中展出。

作者简介

编辑
仇英(约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明代杰出画家。仇英早年曾是个油漆工,后改学画,师周臣。仇英善于摹古,不拘一家一派。人物、鸟兽、山水、楼观、舟车之类,都是他常描绘的对象。他的画题材广泛,风格工整秀丽,深受当时地主富商的喜爱。仇英的人物画最为精妙,尤其是仕女图,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婉转舒畅,或劲丽艳爽,创历史风俗的新格,画风流丽纤巧,在当时反响很大,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代表作有《松溪论画图》《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玉洞仙源图》《春夜宴桃李园图》等。

下一篇 桃村草堂图

上一篇 赤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