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粒 编辑
微粒是指极细小的颗粒,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离子等以及它们的组合。例如,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称为光的微粒说。在临床医学中,微粒可造成临床危害。2023年6月,最新研究发现,当在微波炉中加热时,包装婴儿食品的塑料容器会释放出大量微塑料颗粒。
二十世纪的六十到七十年代,微粒造成临床危害的现象,已被先进国家医药界普遍接受。研究人员为其定出正式名称--不溶性微粒。这些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从各种途径进入药液的,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会导致急性、亚急性、慢性输液污染病。
对不同的情况来讲,输液不良反应可分为近期和远期。近期反应是立时可见的,输液时大量微粒进入血管,一些人会在输液时或输液后,出现过敏反应,红疹、瘙痒、肿胀;有的堵塞微循环发生肌细胞坏死;或出现热源样反应;常解释成药物刺激而被视为正常现象。远期反应:过敏症状在几天后才出现,也常被认为是其他疾病。还有潜藏在血管里的微粒,使人几年或几十年后才出现中风、栓塞等疾病。他们都是输液污染病。
我们对橡胶微粒、塑料微粒、玻璃碎屑、结晶体、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碳黑和中草药大量的胶体微粒有了较多的认识。还有一些临床常用的脂肪乳溶液,在输液后使患者肢体出现静脉炎的现象比例相当高,原因是脂肪乳溶液中"脂肪栓微粒"刺激血管产生的输液反应。
B 临床操作时产生的微粒:插管、排气等操作可使输液中的微粒明显增加,尤其是50微米以上的异物和纤维。尽管在针剂或粉剂生产中,采用隔膜防止橡胶塞与药液接触污染,但隔膜被针头穿刺后,橡胶粒进入药液的问题仍不能避免。
C 添加药物产生微粒污染:临床治疗常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加药后微粒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粉剂溶解不完全;由于药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变;输液中PH值的变化等都会在药液中产生新的微粒。
D 环境产生微粒污染: 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和细菌,输液时,这些微粒会通过输液器的进气管进入药液,可使药液里的微粒增加几十倍。
E 药物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产生污染: 药物的理化性能不同,或粉剂或水针,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存储条件的变化,都会产生结晶和沉淀。
F 切割安瓿时产生的微粒:安瓿在热封口过程中,瓿内形成负压。切割安瓿的操作方法不规范,会产生几十万个细小玻璃微粒。安瓿断裂的瞬间,瓿内的负压把玻璃碎屑吸入药液。
微粒大于微血管径时形成微循环障碍
成人毛细血管为6-8微米,婴儿毛细血管仅为3微米。在儿科,由于婴幼儿的血管比正常人要细,自身免疫功能也低,微粒对他们的危害和反应也更明显和严重。老年患者、肿瘤患者、心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通常都伴有血管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病变、微粒对其影响比普通患者要严重。
输液微粒引起的远期反应
不容性微粒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小血管内引起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损伤,称为梗塞。微粒形成的静脉血栓影响人们的微循环,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升高和年轻化。别指望肾脏对血液的清洗能力,我们的一双肾脏主管清洗血液中的废物,同时调节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大约50分钟,它们就把人体内全部的血液清洗一次,每天清洗约1700升血液。它一旦损害,就得用透淅器来代替工作。而我们的肾脏无论如何无法洗掉2微米以上不容性微粒。
当一只针头扎进血管,除了药液,同时进来的还有许许多多杂质,它们都属于不溶性微粒。随着血液的肺循环进入体循环里的微循环。给人带来近期和远期的伤害难以估量。我们体内的终末动脉,即微动脉是直接受害的一部分。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粒可以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元沉积,血小板聚集,形成微栓。这种微栓不会变成固定的血栓,但会造成一过性栓塞。又因为机体有一种防疫措施:纤维溶解反应,可以将微栓清理。于是白血球解体,不溶性微粒继续游动。
动脉系统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有文献报告:微粒在体内的潜伏期可达几十年!它们不能在体内代谢。较大微粒宰相横的局部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或组织缺氧,静脉炎、水肿、肉芽肿,形成肿瘤等种种输液反应,又常和患者已有的疾病或其它疾病区别不开。因此而被人们忽略。
在人体循环系统中,原本是找不到任何微粒的。我们吃的食物消化后最终都以溶解和载体状态被吸收,其余杂质从消化道排出体外。只有在胆道和泌尿系统的酸碱度不平衡时,会使矿物质产生结晶,形成结石。但结石不会进入循环系统。所以只有输、注疗法才会给我们体内带来---不溶性微粒。作为一名护士应该了解微粒的形成与危害。
中国药典 1996 控制上限:25微米微粒
控制下限:10微米微粒
英国药典 1998 控制上限:5微米微粒
控制下限:2微米微粒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我国药典于微粒的规定仅与美国83版药典相当。国内采用的输液过滤介质的孔径一般在15微米,对直径6-10微米的截留几乎没有作用,输液不良反应与输液远期影响在所难免。当然也有精密药液输注装置,它可将不溶性微粒限制在5微米以下。一些普通输液器上使用纤维素滤膜临床实验证明:纤维脱落会产生自污染,吸附作用会使药效降低。输液时间越长脱落情况越严重,滤过能力也降低。
是由于输液时向人体输入了超标准数量的"不溶性微粒"所致的后果。
2、为什么合格的无菌药液仍会出现污染?
研究人员对有关微粒的来源做了大量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输液污染源存在于各个方面,如:生产药液的过程会产生炭黑微粒等:中草药制剂中的胶体微粒;临床操作产生:橡胶微粒、塑料微粒、安瓿开启时产生的玻璃碎屑微粒;添加药物(混药)产生:结晶体微粒,混药次数和种类越多,微粒出现越多;输液环境产生:毛屑、尘埃微粒、纤维素等微粒;药液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不利(如不能有效避光)时产生:结晶体微粒、纤维素微粒;重病人使用的全营养液中的脂肪栓微粒。
3、微粒可以被肾脏交换出人体吗?
直径在2微米以下的微粒,才有可能参加与肾交换而排出人体。所以我们不光要控制微粒的数量,还要控制微粒的大小。
4、不溶性微粒引起的血管损害与高血脂症所致动脉硬化有什么不同?
不溶性微粒所造成的病变在终末动脉居多,一般称为营养动脉内层增厚纤维化,不属于高脂血症的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
5、怎样才能做到安全输液?
严格执行无菌、无污染操作规范。注射添加药物时使用分液斗。严格检查注射制剂的储存时间、溶解时间、需要避光的药物应采取避光措施。配药时药物种类不可过多,更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对中草药注射液,尤其要严格把关,不能作为静脉注射使用的,决不能做输液用药。对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输液治疗以及容易发生输液反应的科室,例如:手术室、ICU CCU、化疗室、婴幼儿病房,静脉输注时应尽量地把好关。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与高分子物质(不溶性微粒、多醣体)在几小时或是几天内促发微循环障碍。注射造影剂、注射脊髓鞘膜麻醉、血液透析时都要采用专用的精密过滤输注装置,以确保安全输液。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