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哈吧 编辑

哈尼族的民间歌谣

哈尼哈吧哈尼哈吧

哈尼哈吧,中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种类的庄重、典雅的一种古老歌唱调式。“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被誉为“无文字的百科全书”,文化“活化石”。于2008年3月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哈尼哈吧

类型:民间歌谣

保护单位:元阳县文化馆

流传地区

编辑

图2 哈尼哈吧演唱图2 哈尼哈吧演唱

“哈尼哈吧”流传于滇南哀牢山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以及建水县坡头乡、普雄乡等哈尼族聚居地区。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呈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最适合梯田稻米的生长。这里的哈尼梯田是世界上梯田稻作面积集中连片最大的区域,达80多万亩。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勤劳的哈尼族和当地的其他世居民族用双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梯田。作为梯田的首创者之一和最大的发扬者──哈尼族,其梯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面积最广、农耕技术最精深。由于哈尼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梯田的开垦发展,因而梯田也深刻地影响了哈尼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独特、完整的梯田农耕文化现象。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农耕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播完全靠口传心授,“哈尼哈吧”便成为重大节庆活动和朋友聚会场合中传承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

主要内容

编辑

图3 哈尼哈吧演出图3 哈尼哈吧演出

“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

图4 哈尼哈吧表演图4 哈尼哈吧表演

以元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小和演唱、卢朝贵翻译、史军超与杨叔孔收集整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为例,《窝果策尼果》意为古歌十二调,内容着重叙述哈尼社会各种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的起,分上下篇,上篇主要讲述神的历史,由神的诞生、造天造地、杀牛补天地,人、庄稼、牲畜的来源、雷神降火、采集狩猎、开田种谷、安寨定居、洪水放滥、塔婆编牛、遮天树王、年轮树组成十二章;下篇讲的是人的历史,由头人、贝玛、工匠,祭寨神、十二月风俗歌、嫁姑娘讨媳妇、丧葬的起源、说唱歌舞的起源、翻年歌、祝福歌组成十二篇。十二篇内容可分可合,可通篇演唱,也可独立演唱,根据当时的仪典场合选择相宜的内容章节而定。从演唱的场合看,哈尼哈吧主要在祭祀、节日、婚丧、起房盖屋等隆重场合的酒席间由民间高手来演唱,表达节日祝贺、吉祥如意的心愿;从演唱的内容来看,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歌手可以连续演唱几天几夜。从演唱的特点来看,在隆重的场合因事而歌,摆酒吟唱,向亲朋好友、村寨百姓传递古老的规矩和道理,或美好祝福。演唱方式由一人主唱,众人伴唱,或一问一答,二人对唱而众人和声;若遇重大年节,可以完整演唱十二调主要内容,一位歌手难担大任,须数位歌手联袂演唱。

从21世纪初收集整理的“哈尼哈吧”资料来看,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哈尼阿培聪坡坡》、《十二奴局》、《木地米地》成为是“哈尼哈吧”的经典代表作。

传承方式

编辑

主要在哈尼族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重大场合、酒桌上、火塘边,一人领唱众人合,或一问一答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传承谱系十分复杂,以自愿为特征,爱好所学,多为社会性松散型,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跟随“摩批”或“哈吧阿波”(歌手)及参加社会活动中所学。“哈尼哈吧”以崇师学艺或自学的方式保存下来。

主要特征

编辑

图5 哈尼哈吧演出图5 哈尼哈吧演出

从体裁、歌节划分和特性衬词以及唱词本身等方面来看,有以下特点:一是长篇古歌与自由的即兴短歌兼而有之;二是在长篇节律的相对稳定之中,有歌节划分的相对随意性;三是在长歌叙事的连续性中有歌节唱段的相对独立性;四是在特殊衬词的专一性中,有衬词使用的灵活性;五是在口语话的唱词和长短不一的句式中,有音节的自由对偶和大致压韵;六是在一位歌手吟唱的主体性中,有两位、三位甚至多位歌手轮唱、对唱的自由性。从内容来看,内容十分丰富,融会历史,展现了哈尼族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堪称哈尼族社会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无文字记载、口语传承的百科全书。从“哈尼哈吧”语言方面来看,语言古拙而蕴藉,想象超迈而自然,意境奇伟而深邃,折射出哈尼族伟大雄浑的襟怀,高远卓越的人生追求、改天换地的伟力,是人类口传文学的经典大作。从歌调方面来看,旋律时而低沉、浑厚,时而高亢、激越,展示出“哈尼哈吧”雄浑古朴、庄重、典雅的艺术魅力。

传承价值

编辑

图6 哈尼哈吧传承中心图6 哈尼哈吧传承中心

从演唱方式来看,是哈尼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各种节庆活动、婚嫁丧葬、起房盖房等重要场合是传播哈尼文化的大课堂。“哈尼哈吧”成为哈尼族传承知识、交流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从内容来看,内容丰富,融会历史,囊括了哈尼族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堪称哈尼族社会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无文字记载,口语传承的“百科全书”。“哈尼哈吧”是哈尼族乃至西南农耕少数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代表,是系统研究哈尼族传统社会生产生活、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的“圣经”,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学艺术价值。

“哈尼哈吧”实际是哈尼族人民记住历史、传承文化、传授知识、总结经验、道德规范、展望未来、传播良好风尚的主要载体,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一张展现红河文化的名片。

遗产保护

编辑

2008年3月,“哈尼哈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进一步保护、挖掘、传承“哈尼哈吧”民族文化资源,元阳县共“哈尼哈吧”保护专项资金40.8万元,2011年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哈尼族民风习俗较为深厚的31个自然村寨,分片区分内容全面调查有关“哈尼哈吧”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渊源以及分布、流传情况、传承人、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发展技巧及其价值等10项基本情况。并采取文本、录音、摄像等形式对所挖掘到的“哈尼哈吧”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归类存档,供“哈尼哈吧”抢救、研究。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元阳县文化馆获得“哈尼哈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哈尼哈吧”项目评估合格,元阳县文化馆获得“哈尼哈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非遗信息

编辑

遗产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序号:553

遗产编号:Ⅰ-66

项目名称:哈尼哈吧

申报单位:云南省元阳县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