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贾理 编辑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文学

苗族贾理苗族贾理

苗族贾理,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贾理,集创世神话、族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原始宗教信俗、民俗仪礼、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于一身,荟萃了苗族的原典文化,集中反映了苗族的精神情感和智慧意识;是一部古代苗族的“百科全书”“法典”“圣经”,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苗族农耕社会与苗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面貌。

2008年6月7日,苗族贾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Ⅰ-76。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苗族贾理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遗产编号:Ⅰ-76

历史渊源

编辑

苗族贾理

苗族贾理雏形可能产生于苗族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代,其早期版本,随着苗族先人大迁徙到贵州黔东南和黔南毗邻地区而散布在今丹寨、麻江、凯里、雷山、黄平、施秉、台江、剑河、榕江、从江、三都、都匀等县市,约至清雍正贵州改土归流前(公元1720年),形成了各地流传至今的版本。

文化特征

编辑

基本组成

苗族贾理的是通过对一个个故事、事件具体而平实的叙述,寓褒贬于其中,让人们领悟苗族最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树立评判功罪是非与美丑善恶的依据和准则,从而构建了一套基本准则和苗族所一致尊崇的“贾理”,使贾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苗族民众的“圣经”和调处评判纠纷的“法典”。

传承方式

苗族贾理,历来靠口头传承,口授心记。具体的传承形式主要有家庭传承、拜师学习和办班传授三种,无论是哪一种传承形式,在开始时都要有一个仪式。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苗族贾理,是言史述典的范本,也是苗族议榔栽岩、举行祭祀盛典和重大节庆活动的依据,更是苗族先民言行必遵的神圣准则,在传承固有文化、塑造族人性格、促成民族认同、增强内聚力、实现对苗族社区的有效管理、推动苗族社会的有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学、人类学、史学、哲学、宗教学、文艺学、语言学等的研究上亦具有宝贵价值。

传承状况

20世纪50年代,通晓贾理的理老受到政治冲击,大多不敢收徒传授。懂得贾理的不过百余人,通晓贾理者寥寥无几,且多已年迈,苗族贾理濒危状况堪忧,亟待抢救。

传承人物

李会堂,男,苗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苗族贾理,申报地区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研究所获得“苗族贾理”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贾理项目评估合格,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研究所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编辑

出版作品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苗族贾理》,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对于促进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开发利用,推进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下一篇 藏族婚宴十八说

上一篇 彝族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