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绛 编辑

北宋官员、文学家、诗人

谢绛谢绛

谢绛(994年-1039年),字希深,杭州富阳(今属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尚书兵部员外郎、太子宾客谢涛之子,“临川三王”之一王安礼的岳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科,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出通判常州。天圣年间,任国史编修官,因修史有功,迁祠部员外郎,后出任河南府通判。景祐元年(1034年),权开封府判官,首议将河南府学改为西京国子监,再迁兵部员外郎,为三司度支判官。 景祐中,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太常礼院,以兵部员外郎奉使契丹。宝元二年(1039年),自请出知邓州,兴修水利,未就而卒于任上,享年四十六岁。获赠司徒。著有文集五十卷,已佚。

谢绛为人稳重,深于涵养,以文学闻名于世,杨亿曾评价他为“文中虎”,长于制诰,行文用语“轻黠利唇”,有“十一面观音”之称,其诗摒除浮艳,传经据古,文章典雅,尤得西汉体,被洛阳文人集团推崇为“文章魁首”。为政喜谈时事,善议谏言,重视文教,对于礼乐、民生及国家施政方面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

(概述图来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谢绛

别名:文中虎(杨亿 赠)、谢三舍人、谢三学士(欧阳修 赠)

字:希深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994年

逝世日期:1039年12月10日

逝世地:南阳郡邓州(今河南邓州)

安葬地:邓州穰县五龙山(又作五垅山、五陇山、五垄山,今河南邓州彭桥镇附近)

主要成就:首议以河南府府学为国子监参与修订真宗朝国史推动宋诗风格的嬗变

主要作品:《游嵩山寄梅殿丞 (书)》

最高官职:兵部员外郎、知制诰

追赠:司徒

籍贯:杭州富阳(今属浙江杭州)

人物生平

编辑

少有文名

谢家本籍在河南缑氏(治今河南偃师东南),后为避唐末之乱,南迁至江南一带,此后出仕吴越政权,遂在富阳(今属浙江杭州)定居。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后,谢绛之父谢涛通过科举,出仕北宋,声名始著。谢绛七岁就通晓孝经,十岁便能够撰写文章,十五岁时就以父恩荫,任秘书省校书郎。此后更是继承了其父谢涛的文行,以文学知名一时,时人称他“雅秀有词藻”。

青年经历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谢绛中进士甲科,授为太常寺奉礼郎,出任颍州汝阴(今属安徽阜阳)知县,治理得力,颇有政声。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充勘读官,后迁光禄寺丞。

天禧四年(1020年),因上书言“宋当以土德王天下”,与朝廷主流的五德转运说(认为宋受后周禅让而建国,后周为木德,木生火,宋应为“火德” )不符,而被罢黜不用。

天禧五年(1021年),由于之前文坛领袖杨亿向朝廷推荐过谢绛的文章,谢绛得以被皇帝召见面试,擢升为秘阁校理,并担任了封印院覆考官。

乾兴元年(1022年),谢绛上书言“宣祖不宜配享感生帝”,翰林学士承旨李维以为不可,皇帝听从了李维的话。不久,出任常州通判。随后因生母许氏病逝,辞官回乡丁忧。守丧期满,迁太常博士。

天圣五年(1027年),天下水旱肆虐,蝗灾四起,黄河在滑州决口,灾异不断,宋仁宗下旨要求官员上书直言,谢绛上疏言“灾异与时政”,其奏疏受到了仁宗的嘉奖和采纳。

天圣八年(1030年),谢绛以编修官身份参与修史有功,迁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

代祭嵩岳

天圣年间,谢涛因年老体衰,请求分司西京(河南府治所,今河南洛阳),谢绛为照顾居于西京的老父,亦求通判河南府。 此时,洛阳集中了以使相钱惟演为首的西京留守府僚佐群体,众人游宴吟咏频繁,谢绛被视为洛阳钱幕文人集团的盟主。

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初,朝廷便遣使者带着皇帝的诏书和御祝封香,命河南府代朝廷祭告嵩岳。西京留守钱惟演非常欣赏谢绛,平时大小事务都交给他处理,此时,就委派谢绛为主祭,欧阳修、杨愈分摄读祝、捧币之职。谢绛又约上尹洙、王复等人,借祭告嵩岳一事,顺路漫游嵩山,兴谈文事。众人于十二日出发,完成祭祀后,又同游嵩山诸峰以及龙门,寻访古迹。十七日返回途中遇大雪,西京留守钱惟演更是派遣厨师和伎乐在众人归途上置酒慰问。 众人在游览途中,相互切磋文艺,本次文会,诸人借着酒兴赋诗作文,产出佳作极丰,谢绛被推为“文章魁首”。

政惠西京

明道二年(1033年),恰逢仁宗为庄献明肃太后(即刘皇后)和庄懿太后(即李宸妃)在永安(今河南巩义)修建陵寝。修建太后陵寝必然是一项宏大工程,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谢绛作为通判,“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并未取物于民,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谢绛在任期间,修缮河南府学,大兴各地学舍,亲自在府学执教并邀请有名望的老学者给学生们讲解经术,此外,谢绛亲自为学生设定标准、品评诗文,有力地推动了西京教育的发展。

景祐元年(1034年),谢绛任河南府通判任期满,暂代开封府判官,再迁三司度支判官。五月,首议请按照唐朝旧例以河南府府学为西京国子监。八月,被任命为契丹生辰使,随后因父谢涛病情危急辞去生辰使一职。 十月末,谢涛去世,谢绛辞官扶灵返回富阳(今属浙江杭州),丁忧。

病卒邓州

景祐四年(1037年),谢绛为父居丧期满,擢为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太常礼院。八月,谢绛任兵部员外郎,出任契丹生辰使。 从契丹出使返京后,就上书请求出任邓州知州。

宝元二年(1039年),谢绛到任邓州知州,遂调集民工扩建美阳堰;又上书请求在召信臣修建的水利工程遗迹上建造水渠,可灌溉田亩三万顷,此举若成,将减免百姓的年年维护堤坝的徭役之苦,然而工程尚未完工,十一月二十二日谢绛就因病逝世。谢绛在邓州为官清廉,生前曾在洪氏庄买地置业,供依附的族人生活,然其一生尽力扶助宗族,喜宴宾客,家资不足,他的丧事在好友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帮助下才顺利进行。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王安石写神道碑、为述“行状”,范仲淹、尹洙、梅尧臣等人皆撰有祭文。由于谢绛在邓州多有惠政,《小学绀珠》将其与范仲淹、孙甫合称为“三贤”。

主要影响

编辑

政治

谢绛虽非谏官,却敏于政事,尤善议论,喜谈时事,从天禧四年(1020)到景祐四年(1037),有记录的上奏议事次数共九次,见下表:

谢绛奏疏明细表

时间

在位皇帝

主题

主要观点

天禧四年

(1020年)

宋真宗

论五运

五代之际国祚短而德暴,与秦朝有相似之处,希望国家能效仿汉朝罢黜秦朝承接周德火徳为例,黜五代,承接唐朝,选用土德。

乾兴元年

(1022年)

论宣祖配侑

认为宣祖非受命开统,依永徽故事应停宣祖配享,用唐太宗故事,宗祀真宗于明堂,兼配感生帝。

天圣五年

(1027年)

宋仁宗

因灾异言时政

指出朝廷此时存在的弊病,包括政令频繁更改、政令逆时、官员升迁制度混乱等,并一一给予建议。

天圣八年

(1030年)

乞开内馆恢景德之制

引用宋太宗、真宗故事,建议皇帝厚待文人雅士,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崇礼制,究艺文,辟内馆,以恢景德之制。

天圣八年

(1030年)

乞禁不逞之徒托言数术

主张严厉禁止托言数术的不逞之徒,撤销收回墨敕赐封号者。

景祐元年

(1034年)

清吏治以息蝗灾

肯定选拔官吏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提出具体的选官策略与考核办法。

景祐元年

(1034年)

言财政

由于财政开支巨大,主张逐步裁节费用。

景祐元年

(1034年)

乞罢内降

请皇帝发通过中书、枢密院审核后再发诏令,避免朝令夕改。

景祐四年

(1037年)

请改院判为寺判

认为太常礼院担负了原本属于太常寺的礼仪事务,这种职权分配极不合理,奏请提高太常寺的权力、缩小太常礼院的职权。

参考资料:

其上奏的议题涉及层面比较广泛,但议论的主要方面为时事政治。关于时政的奏疏,其篇幅较大,议论精准,问题分析十分深入。除了指出当时弊病,如政令的实施与废除问题、选官问题、官员升迁问题,还大胆议论自己的想法和提供解决办法。建议皇帝博采群议、积极纳谏的这一观点十分突出。谢绛重视官员的选拔问题、吏治问题的重视,务实地提出选拔官员之时不必完全论资历,而是要以其实际才能为重要参考标准。

在出任地方时,谢绛用法“严而不苛”,“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与民生息,重视民众的生存状态,造福于民。在任上,大兴学舍,重视学舍对州民的教育功能作用,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河南府修建国子学,亲自执教,远道来学者达数百人,洛阳学生入仕比例大幅增加,谢绛辞世后,洛阳士民“皆亲沐而薰”,由此可见谢绛对西京文化、教育的卓越贡献,此外,在邓州任上兴修水利工程,对邓州农业贡献巨大,时人甚至将他与东汉水利专家杜诗相提并论。

文学

谢绛学识渊博,其所制辞诰“深约典重”,工于词赋,而为时人所推崇。谢绛在初入仕途时曾得到西昆体领袖杨亿的推赏,其行文高妙,全文引经据典,被誉为“文中虎”。在河南通判期间,以钱惟演、谢绛为核心,尹洙、梅尧臣、欧阳修为主要成员,包括后来有名的宋代诗词名家张汝士、尹源、张先、杨愈、张太素、富弼等人以及同时期的河南府学的生员,共同形成了洛阳钱幕文人集团,而谢绛正是该文坛的实际盟主,谢绛与钱惟演一起在洛阳组织多次文会,造就了异常繁荣且思想自由活跃的洛阳文坛,进而推动了宋诗改变唐末五代以来浮艳诗风,逐渐摆脱西昆风貌,自成面目。而谢绛与梅尧臣、欧阳修的频繁诗词唱和,亦对两人日后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历史评价

编辑

梅尧臣(北宋大臣、诗人):①谢公唱西都,予预欧尹观,乃复元和盛,一变将为难。②谢公主盟文变古,欧阳才大何可涯。我于其间不量力,岂异鹏抟蒿鷃随。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①公为人肃然自修,平居温温,不妄喜怒。及其临事敢言,何其壮也!虽或听或否,或论高而不能行,或后果如其言,皆传经据古,切中时病。三代已来,文章盛者称西汉,公于制诰,尤得其体,世所谓常、杨、元、白,不足多也。公既以文知名,至于为政,无所不达。②寿吾不知,命系其偶。不俾其隆,安归其咎?惟德之明,惟仁之茂。惟力之为,而公之有。 ③陈郡谢希深善评文章,河南尹师鲁辨论精博。 ④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 ④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①公以文章贵朝廷,藏于家凡八十卷。其制诰,世所谓常杨元白不足多也。②有政事材,遇事尤剧尤若简而有余。③其在朝,大事或谏,小事或以其职言。④至公再世(指谢绛和其父谢涛)有名爵于朝,而四人(指谢绛族弟维、绎、缜)皆以才称于世。

范仲淹:德业表充,声猷日盛。贤哉云亡,颜渊不幸。

蔡襄(北宋大臣、文学家):公气和志直,内外修明。文章谨于法度,叙史体,述制命,尤为深约典重。临事通敏,虽众所难能,论致公前,立断可不可,已而皆宜。设于政治,依仿物情,裁以教义,故所至今顺而民怀。乐推进人善,器其所存,不强其力所不逮。士无贤愚,一造门下,满意而归。议者以公材全而德盛,使且贵显,必霈然大施。

尹洙(北宋大臣、散文家):复念在洛日,联公政事,辨隐处疑,亦有异论,公或意悟,欢如己出;某虽理屈,情辞无嫌。

宋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陈留谢希深负渊云之藻。

叶梦得(两宋诗人、《石林燕语》作者): 时谢希深当制,云:“有国极资望之选,今才五人。儒者兼翰墨之华,尔更九职。”当时颇称之。

轶事典故

编辑

文中虎

杨亿曾学得钱若水的相人之法,他十分喜欢谢绛的文采。每次谢绛登门,杨亿都十分开心,热情款待一番,谢绛一离去就不停地叹息,其他人见此情形都十分奇怪,问他缘由,杨亿感叹说:“谢绛虽然以后为官清贵,但享年不过六十。”后来谢绛中进士,因公事拜见杨亿,杨亿将其拜谒书启中的四句话“曳铃其空,上念无君子者,解组不顾,公其如苍生何!”写在自己扇子上,对周围人说:“此人就是‘文中虎’啊”!从此谢绛声名大噪。

十一面观音

谢绛为人诙谐,在参与修国史时,他与王举正、李淑、黄鉴同为编修官,王举正神情冲澹,黄鉴则刻意篇什,谢绛和李淑就用“鹤”“猿”比拟他们的神态,开玩笑说:“王貌闲如鹤,黄吟苦似猿”。在担任知制诰时,谢绛行文用语“轻黠利唇”,人们几乎猜不中他的用意,称他为“十一面观音”。

人际关系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高祖

谢廷徽

越官员,任处州丽水县主薄。

曾祖

谢懿文

吴越官员,任杭州盐官县令。

祖父

谢崇礼

吴越官员,任中吴军节度使推官,追赠吏部侍郎。

父亲

谢涛

陈留公,字济之。淳化三年(992)进士,历任三司度支判官、两浙转运使,判登闻检院等,以太子宾客致仕,追赠礼部尚书

母亲

许氏

苏州吴县人,许仲容之女,其父曾任太子洗马。

同辈

妻子

夏侯氏

谢绛元配,早逝,济州巨野人,夏侯晟之女。其父官至尚书驾部员外郎,其祖父夏侯峤曾任枢密副使。

高氏

谢绛续弦,宣州宣城人,高惠连之女。其父为端拱二年(989年)进士,曾任吉州知州,广南西路转运使。

兄弟

谢约

早逝,曾任将作监主簿。

谢绮

早逝,曾任太庙斋郎。

姐妹

嫁周盘,进士(一说为同进士)。

嫁梅尧臣,皇祐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嫁傅莹(续弦),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

嫁杨士彦,庆历六年(1046年)赐进士出身,曾任大理寺丞。

子辈

儿子

谢景初

夏侯氏所出。字师厚,号今是翁。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累官至司封郎中,朝散大夫,累勋上柱国。

谢景温

高氏所出。字师直,小名“锦衣奴”。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曾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累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刑部尚书。

谢景

高氏所出。字师宰。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累官至秘书丞,范纯仁、王安石、欧阳修分别为其撰写祭文、墓志、挽词。

谢景回

高氏所出。字师复。文采卓然,早逝。王安石为其撰写墓志铭。

女儿

不详,推测为夏侯氏所出。

嫁王存,庆历六年(1046)进士。

嫁李处厚,庆历二年(1042)进士。

嫁王安礼,嘉祐六年(1061)进士,宰相王安石同母弟。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谢绛论议透辟,极受当时儒林所推崇。曾为《韩非子》《公孙龙子》作注。在宋仁宗一朝为编修官,参与修真宗国史,著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失。《全宋诗》卷一七七录其诗十二首。《全宋文》卷四一一收录其文十二篇,包括十篇奏议以及 《游嵩山寄梅殿丞 (书)》《又答梅圣俞书》 2 篇书信,《全宋词》 收录其词 3 首,分别为《夜行船·别情》《菩萨蛮·咏目》《诉衷肠·宫怨》。

人物争议

编辑

关于谢绛的享年,存在四十五和四十六两种记载。《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十六《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云:“公以宝元二年四月丁卯来治邓,其年十一月己酉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有五”。《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云:“使契丹还,请知邓州……未就而卒,年四十六”。二者所著谢绛享年恰有一岁之差,《东都事略》卷六十四《谢绛传》亦云:“卒年四十六”。邓广铭根据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所载:“(杨)大年曰:‘此子官亦清要,但年不及中寿尔。’希深官至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卒年四十六。皆如其言。”推断欧阳修也认为谢绛享年四十六,其《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之文只是笔误。

后世纪念

编辑

墓址

宝元二年(1039)十一月,谢绛于邓州任上病逝。谢绛生前曾在洪氏庄买地预备作为墓地和依附其族人的产业, 十二月,其长子谢景初在谢绛好友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帮助下,将其葬于邓州西南五陇山(今邓州高集乡西南、彭桥镇东北)南的洪氏庄。由于谢绛的第一任妻子夏侯氏早逝,葬于富阳,康定二年(1041年),谢景初亲自扶送母亲灵柩入邓与谢绛合葬。此后,其子谢景初、谢景平、谢景回都葬于此。

祠堂

谢绛去世的消息传回洛阳,十二月末,西京洛阳的士人自发为谢绛建造纪念堂,并设其画像致哀 。由于谢绛在邓州多有惠政,《小学绀珠》将其与范仲淹、孙甫称为“三贤”,翰林学士买黯(邓州人)在百花洲(今河南邓州市内)创建三贤堂,邓州州民亦追悼思念谢绛,为其立祠于百花洲。 杭州士绅亦将谢绛供奉于乡贤祠中。

史料索引

编辑

《宋史·卷二百九十五》

《东都事略·卷六十四》

《隆平集·卷十四》

《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六《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

《王荆公文集》卷八十五《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

《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二十《谢公堂记》

下一篇 欧阳偃

上一篇 宇文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