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阳三弦书 编辑
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为本地四大曲种之一。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词条
中文名:南阳三弦书
批准时间:2008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Ⅴ-64
遗产类型:曲艺
申报地区:河南省南阳市
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其后,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和自然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使这一说唱艺术得以更快的发展,更广泛的流传。三弦书的唱腔朴实无华,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种典型的说唱艺术,曾一度统治了南阳曲坛,一百多年传演不衰。现存曲目共有400多篇,包括段子200多个,书帽100多个和中长篇大书36部,其文学和音乐的艺术水平都很高。
三弦书在清中叶以后比较繁荣,主要采取摆“皇会”的办法,亦叫会书(相当于现在的会演形式),即“三皇会”。
三弦书艺人供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为始祖,逢三皇生日,艺人们聚会、搭棚、焚香敬神,演唱三天。大会由老艺人筹办,向各名“班子”和艺人发出请帖,被邀请的人要向皇会交纳一定的礼款,作为开支资金。皇会按参加艺人的水平分为“头棚”、“二棚”、“三棚”进行演出,并聘请有名望的艺人和秀才以及有名望的地方士绅参加,对演出的曲目进行鉴定。这些人也有分工,有专管曲目的,有专管唱腔音乐(包括伴奏)的,有专管词曲结合和表演的,分别称为“社管”、“社论”、“叫音”、“听字”等等。被大会评为一等的,等于中了“状元”,给予奖励,叫“挂红”,挂红的艺人在社会上和艺人中间享有崇高的荣誉。如表演不好,有别字、错字、掉板、荒腔等情况就要受罚,发现唱词过于文雅或粗鄙的字句,就会得到严厉的指正。
“三皇会”,除了艺人在艺术上的交流、相互提高外,还有近乎结社的性质。有三弦书的县,要选出一名负责人称“巡千”,并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艺人的演出纪律、作风等。皇会的规约有:不准耍尖卖俏,不准挑人家茶饭好坏,不准刁拐别个“班子”的伙计,不准拐骗徒弟,不准偷人家东西,不准来回翻瞎话等。若发现拐骗妇女者,在皇会上剜眼、割耳朵,不准再从事三弦书演出;若有偷人家的,就由皇会传话开除,同行见了掂弦子;有刁拐徒弟的打五百柳木棍等。“三皇会”还要求做到三稳,即眼稳、手稳、口稳:眼稳就是在演出和生活中不看妇女;手稳就是不拿别人东西;口稳就是不说低级下流的语言。如有违犯者,砸弦子,烧包袱。三皇会的规约极严,约束规范了艺人的演出准则,端正了品德,促使了三弦书艺术的发展。这种规则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三弦书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长期的演唱中,随着对声腔、板路、调式、调性认识的深入,由于方言、民俗的不同,使其在表演技法、声腔运用以及演唱特色等方面演变成不同流派。时至20世纪30年代,以豫西南为主要流布地区的“三弦书”形成了三大流派:东路派、中路派、西路派,各流派的演唱风格各具特色。以赊旗镇、陌陂、饶良、唐河的井楼,桐柏的安棚一带为东路派,其代表人物有张永西、安玉松、吴开山等,以高弦唱工为主,风格高亢激越,气势较大,长于武书和正书,具有阳刚之美;以赊旗以西的桥头为中心为中路派,其代表人物有刘永科、王四麻子、王国栋等,以平弦唱工为主,风格柔和、深沉,长于传情,有一咏三叹之妙;以南阳的石桥、方城的博望一带为西路派,其代表人物有刘文学、雷生堂、裴学德、张明川等,以低弦唱工为主,其风格是庄重细腻,悱恻缠绵,一曲过后,余音绕梁。
三个流派各具特点,惟东路派由于受地理环境、语言及姊妹曲种的影响,他们的唱腔与中西路唱腔有明显不同,具有湖北渔鼓、豫南民歌的韵味。总之,三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是吸收了不同地域的山歌、民谣、方言的结果,因此更具地方色彩,更为一方群众所喜爱。
三弦书的唱腔音乐是歌乐、小调糅合而成,属板式变化体结构,七声音阶宫调式,音域宽阔,通常从“5”到“6”。三弦书既有以唱为主的小段,也有说唱长篇大书的。
1.唱腔音乐三弦书的唱腔分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型,各有细曲,要求严格。
铰子腔里有“三腔四送”(又叫“三挑四送”),是三弦书开唱时采用的唱法之一。第一腔是“行腔”,是全段第一句的起腔,演员唱完第一句唱词前四个字后,行腔分别落音为“5”。第二腔从头唱起,到第三句唱词的第四个字,乐队接唱后三个字,行腔落音为“1”。第三腔是唱完第四句唱词前四个字后,有一个行腔落音“1”,唱完三个字时,伴奏人员紧接后一字行腔三次落音为“5”,与第一腔相同,这后三个字乐队接唱行腔称为“够送腔”,间奏后从头再唱前四句唱词,接着转慢板行进。开唱时亦有艺人省去引腔从二腔起,经三腔到“够送腔”。
扬腔又有大、小扬腔、文武扬腔、送扬腔之分。演唱者到一定地方时,常与伴奏者用哼啊、咳呀或哎、啊来相互接应腔,艺人称之为“二话”或“应口”。唱腔有时起得很高,常以上方五度、六度、八度起腔,托音很长;但也有一放即收,短促有力的;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任意变化,它既可烘托气氛,又可使演唱者有喘息机会,或在“扬腔”之后交换铰子、鼓子,转入另一唱腔。
大扬腔用来表现男性,前面必须加“哈哈”两字;小扬腔用来表现女性,前面必须加“咳咳”两字。
送扬腔多在铰子腔里大段唱词的中间使用,宜于在情节处于高潮时来烘托气氛,同时可使演唱者得以喘息。
此外,另有叹腔、小叹腔、送铰子腔、哭扫板、栽板等不同唱法。总之,铰子腔适于叙述故事,它的唱腔变化多,容量大。三弦书中、长篇的唱腔结构,多采用铰子腔——鼓子腔——铰子腔结束。
鼓子腔的曲调缓慢,宜于抒情、诉说,其可塑性很大,既可用于表达悲哀之情,也可表达欢快的情景。属鼓子腔一类的有:
翠梆,由宛梆里的“铜器垛”衍变而来。
乐中趣,鼓子腔里的主要唱法之一,为徵调式。
大过轿,在鼓子腔里多用于大段叙述。
另有大口鼓子与小口鼓子之说,是因人物及情节、感情的不同而采用的不同唱法。
总的来说,三弦书的旋律是由高到低,尤其“三腔四送”和其它拖腔更是如此,这一特点是三弦书唱腔音乐的一般规律。艺人在演唱时比较灵活,他们往往采用半说、半唱或采取压缩节奏、扩展节奏的方法,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节奏(板式)变化。
三弦书在板式变化上有慢板(中速稍慢)、二八板(中速)、二六板(稍快)、流水板、快板、飞板快速及紧打慢唱之分,另外还有叠板、截板、煞板。一般说来,由慢到快是三弦书板式变化的基本规律。铰子腔的起腔多在眼上(即弱拍),而鼓子腔的起腔多在板上(强拍,又叫顶板),但有时不尽如此。
在板式结构上,多以铰子腔开始,中间转为鼓子腔,最后转入铰子腔,经二六板、快板结束,这是常用的板式结构。根据内容的需要,有铰子腔接鼓子腔结束,或只用鼓子腔一直唱到底,段子《卖丫环》即如此。
除上述两大声腔之外,尚有摘花落、清江尾等单曲曲牌,多为吸收地方小戏或兄弟曲种的曲牌,在特定的情景中使用。
2.伴奏音乐及打击乐器的使用期的三弦书是自弹自唱,伴奏乐器是三弦、脚蹬木梆击节,为死品和音,不论唱高唱低都是用三和音伴奏。老艺人教徒传艺时就是让学徒用左手食指按住三弦之老关品,口念“君在正,臣在中,黄瓜瓠子韭菜葱”。
三弦的定弦方法,传统为“5-1-5”。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有女声唱腔和乐队新生力量的充实,逐渐改死品和音的伴奏为随腔伴奏,三弦的定弦也有了“1-5-1”的定法。
演奏的前奏音乐叫盘头,因声腔不同又有铰子盘头和鼓子盘头两种;根据曲(书)目的需要,盘头则有长有短。此外,在唱段里还有诸多各不相同的间奏音乐,艺人称为“大过门”、“中过门”、“小过门”,还有当做压板用的“大游场”、“小游场”,多用于唱段中间对话、对白的地方,使音乐不断,形成唱腔与伴奏音乐的连贯性。
三弦的主要伴奏者三弦手,艺人称之为“弦子架”,他不仅要伴奏,同时还承担着递二话、接腔(伴唱)以及与演唱者交换感情、插科打诨的任务,有时还在不同情节里担负几种配角的说白和演唱,使演出生动活泼,形成满台热。
三弦书由自弹自唱发展为一人唱、一人伴奏以后,便有了打击乐器(同时又是道具),即铰子和鼓子。铰子即小铜钹,上系红绸,左手拿铰子,右手持筷子敲击。在唱腔中间,除快板、紧打慢唱铰子随腔击拍外,一般都不击铰子,多当道具用,遇小过门,或在拖腔间加空击之。
鼓子又叫八角鼓,用蟒皮蒙面,下系红缨长穗,左手持鼓子,右手用五指和手掌击之,其法有敲、打、弹、震、推、拉、摇、搓等。它在“鼓子腔·前奏”里,或较长的间奏里同铰子一样,随曲调的节奏击之。由于八角鼓有鼓有铃,可击可摇,又有长穗配以身段表演,其变化多样,是一种综合打击艺术。在演唱中间可轻摇鼓铃以节歌,也可用手掌击鼓面,通常击在弱拍上。早期的三弦书艺人还有用醒木的,现已无人使用。
3.乐队体制及沿革三弦书的伴奏,一开始是自弹自唱,腿缚节子(或以后的脚梆)击节奏;后发展为二人班,一人手持铰子、鼓子演唱,一人手弹三弦、腿缚脚梆击节奏进行演唱。建国后有发展为三人班的,即除上述二人外另加一把坠胡伴奏。伴奏人多了,拉腔助势效果更好了,乐队气氛也有所加强。1962年后,一代年轻三弦书演员出现了。南阳各县(市)曲艺团队在三弦书的伴奏上先后增加了古筝、琵琶、扬琴、二胡,并有一人司板。发展至今,有的还增加了大提琴、电子琴等乐器,通过适当的配器,极大地丰富了三弦书的音乐色彩。
4.说白及唱词句式结构三弦书的语言大致分为散文和韵文两部分。说白虽然是说,也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它是提炼、加工、艺术化了的大众口语,最大的特点是明快响亮、节奏感强、精练风趣、富于表现力。它的韵文唱词更是有严格的规则,除必具严格的平仄规范外,唱词的句式上以七字句为主(一般为二、二、三句式),根据内容的需要还有三字句(三字紧)、五字句(五字嵌、五字垛)、十字句(三、三、四叫平十字头,三、四、三叫尖十字头)、十三巧(即十字句前面加三字);另外,变格形式里还有六字句、抢八句(七字句前加一个字)和连珠垛(连珠垛句式)。韵脚系通用的十三辙,艺人以“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三字记取十三辙,另有小“人辰”小“先天”两种儿化韵。
三弦书的演唱程式一般分铰子腔和鼓子腔两种,演员演唱时,开始先左手持小铜铰子,右手持一根竹筷敲击,唱铰子腔中间转入鼓子腔改用八角鼓。使用方法是:左手紧握鼓子,以右手指敲击,最后再转铰子腔,仍换用铰子敲击结束。铰子腔曲调刚健明快,气氛热烈,节奏紧凑,适宜表现激烈喧闹的场面;鼓子腔多演唱叙述性段落,淡雅恬静,节奏平和。以上是通常的演唱规律,亦有个别用铰子腔一贯到底的书段。唱表过程中,还有鼓子、铰子并用的,所谓“左手拿起金击鼓,右手又把钹来击,两只手紧一齐打,哼哼咛咛唱小曲”就是此种形式的生动写照。此外,三弦书“三腔四送”(或称“三挑四送”、“扎引腔送四腔”——引腔、二腔、三腔、勾送腔)的拖腔板式形成了它帮腔助势的“架口”程式。演唱中,或是伴奏人员与演唱者共同接腔,或是弹奏者向演唱者饶有兴趣发问,其间亦白亦唱,一个哼、一个啊,一叫一应,一问一答,场面活泼,气氛热烈,滑稽诙谐,妙趣横生。
三弦书十分重视表演艺术,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唱表要诀,即表演上的“手、眼、身、步”,唱法上的“抑、扬、顿、挫”,表情上的“喜、怒、哀、乐”,唱表上的“脱、科、闪、颤”,节奏上的“紧、慢、迟、疾”,火候上的“虚、实、寒、热”。这24字诀就成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三弦书班子和艺人水平的标准。其中“脱、科、闪、颤”是指说书人在跳进跳出时要利索,不拖泥带水。“手、眼、身、步”中的“手”是指演唱时的手势、指法;“眼”是讲究眼神中的活与动,即“大眼传神,小眼布道”;“身”是指演唱时的身段、动作、架式;“步”是指表演区的脚步定位。三弦书的演员是在伴奏者的右侧,做表的步伐近似于秧歌十字步,只限于往前三步、后退三步的地方,不能超出这三五尺见方的区域内,即所谓“三寸(口舌)大世界,五尺小乾坤”。三弦书艺人对这24字要诀代代相传,没有系统的训练方法,仅是以师带徒,口传心授。
三弦书演唱艺人手执的伴奏乐器八角鼓和铜铰子,在运用方面,手法独特,别具风采。演奏时,那八角鼓的摇、搓、翻、磕、弹、擦、推、轮,花样层出,铿锵悦耳。做表时,铰子、敲棒、八角鼓都可用来当枪使,当剑用,做包袱提。尤其是那铰子上的红绫,鼓子上的丝绦鼓穗,能随着演员的挽、拉、甩、抛,左盘右旋,上下飞跃,配合书情不断变化,大大增添了演员的舞动感和形式美。如艺人侯书凡演唱传统曲目《古城会》时,舞动的铰子红绫,犹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在空中飞舞,刚健威风。而艺人杨宝元、刘玉章在唱舞之中,还将立在指尖上的铰子弹入空中,而后顺势收回,似飞碟盘旋,以险取胜。
三弦书的总体表演风格质朴谐趣,火爆泼辣。因有文段子和武段子之分,唱表中则各有侧重。唱才子佳人,针线笸箩类的曲(书)目为文段子,其唱表如小溪潺潺缓流,似闺秀描云,活泼风趣,朴素细腻。常用的身段有小云手、挽手花、打转身、蹉步、移步、划步等。唱侠义类、公案类的曲(书)目为武段子,其唱表如大河奔流、蛟龙出水,豪放激烈、泼辣洒脱。常用的身段架式有单云手、双云手、云手漫顶、跨虎式、荷叶掌、虎换拳、弓箭步、跺泥等身段。一些炽热的武段子,其动作幅度大、架式硬、节奏强、力度重,表演起来,那拳脚的劈啪声、铰子红绫的鼓动声、架口的呼应声,交织在一起,往往是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此风格实为河南其他曲种所难以比拟。
三弦书具有重要价值,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三弦书是曲艺艺术中正统的曲种,堪称曲艺中的“活化石”。三弦书艺术在南阳“曲艺之乡”中曾极为盛行,老少皆喜,抢救该曲种对活跃群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三弦书曲词、音乐千锤百炼,具有较高艺术性。在中原诸多曲艺中,三弦书曲词文学性最强,雅俗共赏,音乐独具特色,实为中华曲苑中一株奇葩,极有抢救价值。
2019年11月,南阳三弦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