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钹子书 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湖钹子书平湖钹子书

平湖钹子书,因其使用的主要乐器为钹子而得名,旧称“说因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度称为“农民书”,是流行于浙江省平湖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平湖钹子书起于明万历年间,形成于明末清初,以平湖方言演出,以说表见长,集说、唱、演于一体,带有吟诵风格,节奏明快,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淳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经典剧目主要有《杨家将》《八义侠》《天宝图》等。

2008年6月7日,平湖钹子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66。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平湖钹子书

别名:说因果、农民书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曲艺

遗产编号:Ⅴ-66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申报地区:浙江省平湖市

始兴年代:清代

流行地区:浙江省平湖及其周边地区

经典剧目:《杨家将》《八义侠》《天宝图》等

历史沿革

编辑

渊源背景

平湖钹子书平湖钹子书

关于平湖钹子书的起源,并没有详细记载,因此也没有准确的说法。其说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一说是平湖钹子书出现于清道光年间。第二种说法是平湖秀才范昶所创。经过学者的争论不休,大多数人都认可第二种说法。第二种说法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就是明万历年间发生在平湖和与之交界的松江地方的“民抄董宦”案。礼部尚书董其昌发迹前在乡里横行不法,父子共同奸污平湖秀才陆兆芳婢女绿英后,复藏娇于白龙潭“护珠阁”。绿英乘其不备,逃回陆家,而后董其昌带着家奴,夜袭陆家庄,抢走婢女和钱财,于是就出现了曲本《黑白传》,斥责董贼父子仗势欺人。董其昌知道后恼羞成怒,派家奴暗访,查出《黑白传》出自松江秀才范昶之手,于是每天对他打击报复。无奈之下,范昶只好跑到松江的城隍庙告阴状,奈何他不会器乐,只得向庙祝借得一个钹子,边敲击边控诉,将董府丑事告之于众,激起公愤,数县群众聚集万余人,将董府付之一炬。后来,敲钹子说因果便成为一部分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

发展情况

平湖钹子书平湖钹子书

平湖钹子书是是江南语区特有的曲艺形式,多出现于“当俗”活动中。“当俗”是方言词,就是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历史上,平湖曾涌现过一批“胸装十部书,口悬一条河”的拔尖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平湖钹子书主要是在城乡茶室演出,欣赏对象以农民为主,故更名“农民书”。

20世纪50年代,平湖钹子书在平湖达到鼎盛时期,盛况空前,一度出现“爿爿茶馆钹子响,个个青年喉咙痒。日夜听书不算数,田里做做喊几声”的辉煌。

1958年,正式定名为平湖钹子书,列为浙江省地方曲种,并建有15人组成的平湖县曲艺团,郭锦文为首任曲艺团团长,该团多次代表平湖参加省、地演出。同年7月,徐阿培以曲艺工作先进县代表身份光荣进京,参加全国曲艺代表大会并观摩全国会演。当时,全体代表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

据1995年5月版《平湖市文化志》(上册)记载:1958年,平湖市钹子书艺人徐阿培、郭锦文参加省首届曲艺会演,获演唱奖;《四犁同耕》(徐阿培创作)获曲目奖;徐阿培、陈金补获省曲艺优秀工作者奖;县曲艺协会获优秀工作奖;平湖县被评为全省八个曲艺工作先进县之一。

1965年9月17日,《浙江日报》以《为农民唱好农民书――平湖曲艺团长期坚持农村书场为农民唱好书》为题,作了长篇报道。从1964年开始,平湖曲艺团编演现代书计17部,书目有《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智取威虎山》《51号兵站》等。

1969年底,平湖曲艺团解散,平湖钹子书艺人都回乡务农。直到1978年,恢复了县曲艺团,有艺人8名,郭锦文任团长,并恢复了传统钹子书单档演唱形式。当时城乡纷纷兴起了钹子书热。

1987年,平湖县有各种形式书场33家。20世纪80年代末,看电视、看录像开始流行起来,工厂也多起来,茶馆生意越来越差,听书的人也越来越少。1995年8月,平湖县曲艺团撤销建制。

艺术特点

编辑

表演特征

平湖钹子书平湖钹子书

平湖钹子书以平湖方言演出,集说、唱、演于一体,而以说表见长。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表演者穿便服,表演时,演唱者左手拿一面钹子,右手拿一根筷子,边敲边唱。敲打钹子的节奏根据演唱内容有快有慢。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有吟诵风格,句末有拖音。曲调有长调、慢调、哭调等。表演过程自然轻松,无拘无束。传统的钹子书无伴奏,演唱为单档,表演者为男性。新中国成立后,曲艺工作者对钹子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增加了二胡、月琴、扬琴、笛子等民乐伴奏,发展出双档、三档、群唱、表演唱等表演形式,女性表演者也开始出现。平湖钹子书节奏明快、曲调凝练、结构单纯、唱词富有口语色彩。表演场所主要是小集镇书场、农村茶馆,听众主要是农民,因此该曲种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厚的乡土气息。

唱腔曲调

平湖钹子书以单档方式演唱,曲调包括长调、慢调、急调、哭调等,节奏明快,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淳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唱词以七字句为主,带有吟诵风格,句末往往出现拖音,余音袅袅,别有韵味。

道具乐器

平湖钹子书道具乐器平湖钹子书道具乐器

平湖钹子书表演的主要乐器是一钹一筷,辅以一折扇、一醒木。其中钹子是一种打击乐器,由两个圆铜片制成,铜片中间凸起,呈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或布片,两片合起来拍打发声,边敲边唱。后来增加了二胡、弦子、琵琶、扬琴等伴奏乐器。

经典剧目

编辑

平湖钹子书的艺术积累十分深厚,传统书目众多,长篇百余个,短篇四十余个。长篇代表作品有传统曲目《杨家将》《呼家将》《七侠五义》《八义侠》《天宝图》《五龙图》《彩妆楼》《金告传》《白鹤图》《胡必松》《独臂尼姑》《毒手疯丐》《九更天》《十美图》等,现代曲目《敌后武工队》《白毛女》等。短篇代表作品有《彭阿培拔翎毛》《吕太爷上匾》《平湖畚米山歌》等。

流行地区

编辑

平湖钹子书主要流布于浙江平湖及上海浦东的川沙、南汇和浦西的金山、松江、青浦等地。因语音和地域的差异,钹子书有东乡调和西乡调之分。平湖钹子书属西乡调,用本地方言演唱。。

传承保护

编辑

流传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平湖钹子书遭遇了困境,观众人数急剧减少,平湖县曲艺团解散,专业演员流失,创作乏力和后继无人,平湖钹子书发展举步维艰。

20世纪90年代以后,平湖钹子书的表演人才越来越少,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均出现断层,平湖钹子书陷入低谷,后继乏人,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保护措施

平湖钹子书平湖钹子书

2010年,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对钹子书表演艺术进行了影音、文字资料保护,组织人员编纂《平湖钹子书基础教材》,制作配套教材《平湖钹子书影像教材》,以广陈中心小学为代表,在平湖的中小学生中教授如何传唱钹子书。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获得“平湖钹子书”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平湖钹子书”项目保护单位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平湖钹子书平湖钹子书

平湖钹子书自产生以来人才辈出。历代有名的钹子书艺人有徐阿培、陈金波、梁四龙、俞云清、胡士明、郭锦文、徐文珠、戎永鑫、王伟良等,其中戎永鑫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文珠、郭锦文分别为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郭锦文,男,1930年出生,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湖钹子书的代表性传承人。

徐文珠,女,1957年6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项目名称:平湖钹子书。

入选非遗

2005年5月18日,平湖钹子书入选浙江省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平湖市申报的平湖钹子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价值

编辑

平湖钹子书平湖钹子书

平湖钹子书有传统长篇曲目近百部,现代曲目近20部,书目的主题褒忠贬奸、惩恶扬善,宣扬传统道德观念。平湖钹子书表演节奏明快,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淳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荣誉表彰

编辑

2016年1月,平湖市文化馆选送的平湖钹子书《亲家协议》获得浙江省第八届曲艺新作大赛兰花铜奖。

2017年3月,嘉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俞理婷的《平湖钹子书的“自洽”传承研究》获得浙江省文化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调研报告二等奖。

2020年9月18日,平湖市举办第二届平湖钹子书新作展演大赛,《出租房》《当湖十局》和《大毛修伞》获得大赛金奖。

下一篇 兰溪摊簧

上一篇 金华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