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亚苦蒿 编辑
中亚苦蒿(学名:Artemisia absinthium L.)为菊科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密被灰白色柔毛;叶两面幼时密被黄或灰黄色稍绢质柔毛,后上面毛渐稀,茎下部与营养枝的叶长卵形或卵形;头状花序球形或近球形,有短梗或近无梗,基部有窄线形小苞叶,排成穗状花序式总状花序;花果期8-11月。
中亚苦蒿原产于欧洲,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在中亚、西亚、北非等国也有分布。性喜阴凉, 多生长在海拔1100-1500米的山坡、草原、野果林、林缘、灌丛等地。
据《新疆中草药》中记载中亚苦蒿:“味苦,性寒,有毒。”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关节肿痛,湿疹瘙痒、疖肿疮毒、食欲不振等症状, 还可作为抗抑郁药。 其全草含苦味素,常做饮料的苦味剂。也可做猪饲料和杀虫剂。
中文名:中亚苦蒿
拉丁学名:Artemisia absinthium L.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菊目
科:菊科
属:蒿属
种:中亚苦蒿
分布区域:中国新疆、南京及印度,阿富汗,前苏联等国及地区
中亚苦蒿叶片正反面及其花序
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明显,单一,垂直,有时木质化,直径达3厘米;根状茎稍粗短,垂直,直径1-2.5厘米,常有短小的营养枝,枝上密生营养叶。茎单生或2-3枚,直立,高60-150厘米,有纵棱,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上半部多分枝,枝长10-20厘米,斜向上。叶纸质,叶两面幼时密被黄白色或灰黄色稍带绢质的短柔毛,后叶面毛渐稀疏,背面毛宿存;茎下部与营养枝的叶长卵形或卵形,长8-12厘米,宽7-9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4-5枚,裂片长卵形或椭圆形,再次羽状全裂,小裂片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15毫米,宽2-4(-7)毫米,先端钝尖,叶柄长6-12厘米;中部叶长卵形或卵形,长6-9厘米,宽3-7厘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线状披针形,长(0.8-)1-2.5厘米,宽2-5毫米,叶柄长2-6厘米;上部叶长4-6厘米,宽2-4厘米,羽状全裂或,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12毫米,宽2-4(-6)毫米,近无柄;苞片叶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5-3.5(-4)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下垂,基部有窄线形小苞叶,在分枝及茎端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略开展或中等开展的扫帚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中层总苞片椭圆形,背面有白色柔毛与绿色中肋,边缘膜质,内层总苞片卵形,近膜质,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密被白色托毛;雌花1层,15-25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长,叉端锐尖;两性花4-6层,30-70( 90)朵,花冠管状,花药披针形或线形,顶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先端锐尖,花药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柱头具睫毛。
瘦果长圆形,顶端微有不对称的冠状边缘。花果期8-11月。
中亚苦蒿生于海拔1100-1500米地区的山坡、草原、野果林、林缘、灌丛地等。
中亚苦蒿是北温带广布种,原产于欧洲,亚洲中部或中西部地区的伊朗、阿富汗、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地区、中亚、高加索、西伯利亚西部、欧洲各国、非洲北部及西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与美国东部都有。 分布于中国新疆天山北部;南京及其他少数城市也有栽培。
中亚苦蒿性喜阴凉。
药用价值
据《新疆中草药》中记载中亚苦蒿:“味苦,性寒,有毒。”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关节肿痛,湿疹瘙痒、疖肿疮毒、食欲不振等症状, 还可作为抗抑郁药。 全草入药,有消炎、健胃、驱虫之效。
药典记载
别名:洋艾(《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拉丁名:Artemisia absinihium L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苦艾的叶和花枝。
生境:干山坡、荒地、路旁、宅旁、草原、林中空地、荒滩、灌丛或林缘。
分布:新疆、江苏。
功效:清热燥湿、健胃消食。
主治:治湿热症、食欲不振。
性味归经:苦,寒。入脾、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6一9克,煎服。
资源分布:分布新疆,北京有栽培。
考证:始载于《生药学》。
化学成分
叶与头状花序含苦味素,成分为内脂类化合物及二萜类物质。
食用价值
中亚苦蒿全草含苦味素,欧洲民间提取苦味素作酒或饮料的苦味剂。
经济价值
中亚苦蒿可做猪饲料和杀虫剂。
中亚苦蒿过量有小毒。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