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称舜 编辑
孟称舜(约1599年-1684年),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适,号小蓬莱卧云子、花屿仙史,是明清之际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他被认为是戏曲“临川派”继汤显祖之后最重要的作家,倪元璐称他为“我朝填辞第一手”。他编撰的《古今名剧合选》,是公认元明杂剧的一部重要选集,收录元明杂剧五十六种(包括他自己的《眼儿媚》《桃源三访》《花前一笑》与《残唐再创》四种),按照婉丽、豪放不同风格,分为《柳枝集》《酹江集》,并详加评点,有眉批六百零二条,旁批四十七条,内容深刻,见解精湛,是古典曲论的重要典籍之一。
孟称舜撰写的杂剧和传奇有十种,现存八种,成就较高者有杂剧《桃源三访》(亦名《桃花人面》)、《英雄成败》《死里逃生》《残唐再创》及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二胥记》《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等。其中《娇红记》被评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中文名:孟称舜
别名:小蓬莱卧云子
民族:汉
籍贯:会稽(今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约1599年
逝世日期:1684年
职业:戏曲家
主要成就:撰写名剧《娇红记》
出生地:会稽(今浙江绍兴)
代表作品:杂剧《桃源三访》及传奇《娇红记》、《贞文记》等
所处时代:明朝
明末清初,描述爱情故事的戏剧《娇红记》的问世,奠定了明末清初时剧作家孟称舜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人认为,孟称舜是继元代关汉卿之后,清代洪升之前,在明代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孟称舜戏曲集
孟称舜自幼爱好诗文词曲,喜欢阅读屈原的作品《离骚》,年轻时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文人了。
崇祯年间,孟称舜顺利考上当地的秀才,但以后仕途坎坷,屡试不第。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孟称舜和哥哥孟称尧加入张溥等人组织之复社。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孟称舜加入了当时研究文学的“枫社”,成了临川汤显祖“玉茗堂派”(或“临川派”)的重要成员。
娇红记
孟称舜担任松阳训导不久,听说了当地传说才女张玉娘和才子沈佺爱情的动人故事。孟称舜推崇张玉娘的人品和才华,同情张玉娘和沈佺所遭受的悲惨命运,认为有必要把她们的爱情故事公布于世人,撰写成小说。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孟称舜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撰写成戏剧《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后来又更名为《贞文记》。作品一问世,当时受到轰动,后世人们把它和《西厢记》《追魂记》《娇红记》一起,全称为“四美”剧本
《贞文记》是围绕张玉娘和沈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的,其中的主要情节缩写为以下内容:
南宋末年,浙江松阳县城有一官员张懋,夫人临盘,娩出一个女婴。张懋和夫人刘氏均出身于官宦人家,系书香门第。张父为女婴取名玉娘,字若琼。在此期间,松阳大户人家沈元,也在同年同月同日娩出一个男婴,叫沈佺。他是北宋状元沈晦嫡系七世孙,与张玉娘是表兄表妹。张、沈两家交谊甚厚,来往密切,双方父母为他俩订下了婚约。小时候,张玉娘与沈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几年后,女大十八变,张玉娘不仅生得十分漂亮,并且能文善诗。沈佺风流倜傥,才华出众。两人常常一起游玩、赋诗、作画。沈氏后来家道中落,张父悔婚,但张玉娘矢誓终身与沈佺相爱。
娇红记
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沈佺随父北上京城赴试,幸运地考中了榜眼,成了松阳历史上唯一的榜眼。可是,命运并没有使年青人一帆风顺,不久,厄运突然降临,沈佺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染病不起。张玉娘闻讯后十分担忧,寄了《山之高》诗一首,安慰沈佺,其中有:“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有情人难成眷属,几天后,沈佺病重而死,年仅二十二岁。噩耗传来,玉娘痛不欲生,满腔悲伤化作诗句流露在纸上,其中就有悼亡诗《哭沈生》:“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玉娘父母欲替她另择佳偶,找了一个有权有势的公子王权。沈佺虽死,但玉娘不能忘记这段感情,所以对这门婚事坚决不从命。为了寄托哀思,玉娘把全部的精力致力于诗词创作。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宵夜,玉娘梦见沈佺驾车相迎,醒后悲痛欲绝,长叹一声说:“他来接我了!”当天,玉娘生病了,半月后病死,年仅二十七岁。玉娘死后,与沈佺合葬。张玉娘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诗117首,词16阕。其诗清丽上口,其词每阕皆佳,后人把它收集在专著《兰雪集》里。兰即兰花,天下第一香。雪即白雪,洁白无瑕。
《兰雪集》收入在清朝《四库全书》别集类存目里。历代文人墨客认为张玉娘诗词写得好,称她是“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
孟称舜为张玉娘撰写了祭文《贞文祠记》。他又赋《鹦鹉墓》诗一首:“青云夜载美人去,鹦鹉朝来堕翠楼。鹦鹉一去春寂寂,荒城千载云悠悠。香魂欲问梨花月,幽思空余芳杜洲。兰雪有辞君莫唱,夕阳烟树不胜愁。”
娇红记
作者名称 孟称舜
作品时间1988-5
(一)简介
《娇红记》是取材于北宋宣和年间一个真实的故事,并根据元代宋梅洞小说《娇红传》改编。由明朝孟称舜所写,描述王娇娘和书生申纯的爱情因不被准许而双双殉情的悲剧。《娇红记》所表现的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主题,在元明间的戏曲中曾被反复表现过。但是,《娇红记》没有停留在它以前的爱情作品已达到的高度,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反映现实的深度上,它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闪烁着新的思想的光辉,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二)名家点评
陈洪绶曾为孟称舜的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作插图,还曾为他的杂剧《眼儿媚》《花前一笑》《桃源三访》和《残唐再创》作点评,他们也曾一起在杭州游玩,在绍兴从事过戏曲活动。
孟氏剧作全由陈洪绶评点,加上亦由陈氏点评的《节义鸳鸯冢娇红记》,陈洪绶堪称目前所知点评孟氏剧作最多、用力最勤的批评家。陈氏的评语,既有宏观的艺术特色、价值取向的剖析,更有微观的铸词冶句、叶韵入律、传情写态、情节设置等的点评,如其评《桃源三访》:“《桃源》诸剧旧有刻本,盛传于世。评者皆谓当与(王)实甫、(关)汉卿并驾。此本出子塞手自改,较视前本更为精当。与强改王维旧画图者自不同也”;评《娇红记》:“若铸辞冶句,超凡入圣,而韵叶宫商,语含金石。较汤若士欲拗折天下人嗓子者,又进一格”、“此曲之妙,彻首彻尾一缕空描而幽酸秀艳,使读者无不移情”;评《泣赋眼儿媚》:“蕴藉旖旎,绰有余致,而凄清悲怨处,尤足逗人幽泪”等等,不一而足。《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孟称舜最著名的传奇,曲苑有“临川让粹,宛陵让才,松陵让律”的美誉。
与祁彪佳、马权奇等曲评家一样,陈洪绶对《娇红记》极为赞赏,不但为其作了四幅精美绝伦的卷首插图,更详加评点,亲作长序。在序言中,陈洪绶表达了对孟称舜——也可以说是对当时曲作家们——的深刻理解:孟称舜才华过人而以道气自持,每每被“乡里小儿”视为迂生腐儒,实则情深一往,他所追求的至情至性,“问诸当世之男子而不得,则以问之妇人女子;问诸当世之妇人女子而不得,则以问之天荒地老古今上下之人”。或有“老先生”见到孟氏所作的戏曲,呵斥其为“不正之书”,陈洪绶为他辩驳:“今有人焉聚徒讲学,庄言正论,禁民为非,人无不笑且诋也。伶人献俳,喜欢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是百道学先生之训世,不若一伶人之力也。”这又是对地位低下的伶人们的肯定与认同。陈洪绶一生醇酒妇人,放浪形骸,但其诗文却多有沉郁的家国之痛,至情至性,一往情深,他与孟称舜性情相近,所以相知最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