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乐安傩舞 ) 编辑

江西省乐安县传统舞蹈

傩舞(乐安傩舞 )傩舞(乐安傩舞 )

傩舞(乐安傩舞 ),江西省乐安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乐安傩舞有三派:流坑村的玩喜、罗山村的戏头鼓和东湖村的滚傩神,其中尤以滚傩神历史最为久远。

乐安傩舞起于何时尚无文字记载。傩班中被称为“先生”的领班一代只有一名,“先生”去世后才能另选接班人,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存留的傩书中记载有200多位。由此推断,其历史至少应有千余年。

乐安傩舞流传于江西省乐安县,是一种用以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赣傩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古朴粗犷,刚柔相济,变化繁复,原始神秘。同一傩舞在当地也可分成流派,如:增田镇东湖村的称“滚傩神”;流坑古村的称“戏傩”; 整溪镇罗山的称“傩舞”。其中滚傩神历史最为久远。

2006年5月20日,傩舞(乐安傩舞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傩舞(乐安傩舞 )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江西省乐安县

遗产编号:Ⅲ-7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历史渊源

编辑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傩舞历史悠久,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在《周礼》中有明文记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傩舞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且在傩仪中占有不同的比重。

傩神庙傩神庙

乐安县的东湖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城南30华里处,村里的杨姓氏族世代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跳傩仪式,当地人称为“滚傩神”,此仪式规约森严,概不外传。东湖“滚傩神”已有近千年历史,它被当地作为驱邪纳福、保境安民的一种仪式传承延续至今。村中傩神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现已倒塌)前曾写有一副对联“傩驱瘟疫丁盛畜旺,神佑乡里邑立村宁”。

乐安傩舞的起源,县志没有记载,已很难考证,只能依据民间传说,而这些传说,各个流传区城又各不相同。

乐安傩舞由一名被称作“先生”的领班,一代只有一名,“先生”去世后才能另选一人。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名有姓的“先生”达200多位。

据当地艺人杨演中(1918年—1988年,二十七岁学傩,主要唱“起傩仪式”和“结束收场”)介绍,东湖的傩舞流传至今已有几十代,在清乾隆年间建傩庙。以前的傩神由杨氏三房轮番供奉于神龛,节目从不外传,且乡约规定不请不跳。由此可见,滚傩神系杨氏家族世代流传的傩舞。

舞蹈特色

编辑

表演形式

乐安傩舞

乐安傩舞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之间表演。乐安滚傩神有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和表演程序,正月初二起傩,先由族长至傩神庙燃香膜拜,请出傩神,然后开始跳傩。共有八个节目,十八副面具。外出行傩时一般只表演“鸡嘴”和“猪嘴”,这是乐安滚傩神中最具特色的两个节目。节目古朴粗犷,刚柔相济。基本动作有揠步、踢腿蹲裆、反弹射箭、拂脸甩手、三关手、五辽拳、掌诀、剑诀等,都含有特定驱邪的意义,变化繁复,原始神秘。滚傩神面具独特,“鸡嘴”“猪嘴”都用樟木或柳木雕成。“鸡嘴”分成三个部分,上部称“额子”,两眼挖空,便于观视,两边耳翼,用线绳系在“额子”之上。“下嘴”由两片半圆形的木盒组成,中间挖空便于透气。“猪嘴”面具的“额子”与“鸡嘴”相同,“下嘴”则为一个长圆形的猪嘴形状,中间也是镂空呼吸。整个面具结构,灵动活脱。

音乐特点

乐安傩舞伴奏音乐为一鼓一锣,鼓为扁形,用一根长半尺左右的竹片敲打,时而击边,时而击心,发出一阵阵扣人心弦的“般般冬冬匡”之音。曲谱有2/4.3/4两种,后者演奏特殊,3/4拍子通常是强拍在前,而它则是弱拍在前,强拍在后,形成独有的“弱弱强” 节奏特征。

面具特征

滚傩神中的“鸡嘴”“猪嘴” 面具都是用樟木或柳木雕成。“鸡嘴” 分成三个部分,上部称“额子”,两眼挖空,便于观视,两边耳翼,用线绳系在“额子”之上。“下嘴” 由两片半圆形的木盒组成,中间挖空便于透气。“猪嘴” 面具的“额子”与“鸡嘴”相同,“下嘴”则为一个长圆形的猪嘴形状,中间也是镂空呼吸。整个面具结构,灵动活脱。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乐安傩舞,尽管起源不同,风格流派各异,但表演的目的相通,均为驱疫逐邪,祈求平安吉庆,客观上却起到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传承状况

乐安傩舞在申遗之后,乐安县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滚傩神”得到了原生性、系统性和社会性的保护,把鲜为人知的艺术奇葩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是乐安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在开展非遗保护的工作中,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经费不足。乐安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县级财政十分紧张,而用于非遗保护的经费又很大,特别是在征集实物的过程中,因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众多贵重实物征集不上来,保护工作时常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二是人才断层,非遗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专业要求高,但是乐安县具备这种高素质的人才是少之又少。三是传承人思想不稳定。传承人均为农民,生活不宽裕,因为得不到满意的待遇条件,他们就对传承工作缺乏热情和信心,以杨兴才为代表的乐安“滚傩神”代表性传承人其生活经济状况令人堪忧,跳傩本身并不能解决他们自身和家庭的经济问题。

保护措施

乐安傩舞乐安傩舞

乐安县文化局和文化馆按照“保护为主,抢教第一、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开展工作,2006年制订了五年保护计划,并已经分步实施。同时还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护制度,制定了《乐安县非物历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办法》《乐安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严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十二五”期间保护计划书》等,在实施过程中,从原生性、历史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抢救保护乐安摊舞,优先抢救保护具有重要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且处于濒危状态的傩仪、傩舞节目及其传承人。

主要流派

编辑

增田镇东湖村“滚傩神”

东湖“滚傩神”已有近千年历史,它被当地作为一种驱邪纳福、保境安民的仪式传承至今。“滚傩神”中《猪嘴》《鸡嘴》的造型动作及表演风格在我国傩舞中实属罕见,是至今惟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傩仪和傩舞。

古村流坑的“戏傩”

流坑傩舞因喜庆色彩浓郁,又多在村中百姓添丁、娶媳、接郎、中举、升官等喜事中表演,因此,当地人又将跳傩称之为“玩喜”。流坑傩舞热闹诙谐,故事性强,主要表演节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书房劝学》《魁星点斗》、《仙女送子》《走报》《跳财神》以及《闯辕门》等十几个节目。伴奏乐曲有《朝天子》《风入松》《浪淘沙》等高雅的宫廷乐曲,也有风趣活泼的民间小调《五更恋郎》等。

鏊溪镇罗山傩舞

罗山傩舞源于英雄杀敌,加上当地自古以来习武成风,因而傩舞中融合许多武术动作,刚劲勇武,干净利落,是武傩派系的重要分支。

傩舞仪式中共有8对17幅面具,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整装“出箱”,先到外地表演,三十日“回马”返村,五月初一至初五在本村各家各户跳傩,请与不请,由各户自行商定,请了的傩班进入厅堂大院表演,不请的也要在门前敲一阵锣鼓,名曰“窜跃”,代为驱邪。表演节目有《对刀》《打鞭》《打瓜斧》《打闹帚》,最后锣鼓手戴上“千里眼”、“顺风耳”的面具和众神齐出场,各自激烈对打,形成集体舞蹈场面,把表演推向高潮。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2018年6月9日,乐安文化馆“乐安傩舞专场展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播月”在流坑村举办。

2018年9月27日,在江西省首届文昌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中,乐安傩舞展示演出。

文化轶事

编辑

关于起源有两种带神话色彩的不同传说。

其一是:明末清初,东湖人乘船进京交粮,一日,船至大江,忽遇木箱在船边旋转,久久不肯离去,押粮人十分惊异,便高声叫道:“你是真神还是假神?是真神就保我运粮平安到京;是假神,请你远走他方!”木箱便一直尾随船后,船队一路风平浪静平安抵京。回村后不久,忽听得后龙山鸟雀团飞,惊叫不休,近前一看,又见那只木箱。村内长者高声说:“你是真神还是假神?真神请上神龛安位,假神就远走他方!”进村发现木箱竟然端端正正摆在长者家神龛上。长者便燃香烧纸,跪拜祈祷,虔诚地打开箱子,里面装着的竟是一本书,书上记载着傩舞面具的制作方法及表演程序,东湖人认为这是神的思赐,从此便有了傩。

另种传说则是:早年,东湖人丁不旺,瘟疫流行。一天,村后池塘内突然传出一阵又一阵“股股冬冬匡”的锣鼓声,村民十分惊讶,放牛娃潜入水中,捞出一个铁匣,内有一本书,记着一十八个面具及其表演方法。于是,滚傩神就流传下来。

两段传说虽近荒诞,但东湖的傩至今仍被当地作为驱瘟逐邪,保一方清静平安的一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