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都摩崖题记 编辑
仙都摩崖题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仙都风景名胜区。 仙都摩崖题记始于三国、兴于魏晋。白岩人刻下“白岩潭”与“赤乌二年”的年号,为仙都摩崖题记之始。
仙都摩崖题记年代跨唐宋元明清,书体有楷草隶篆行,文体有诗词歌赋记,具有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鲜明特征。仙都摩崖题记以楷书为主,行书为辅,“多点”是隶书、篆书和草书,125处摩崖题记中,有篆书2处,隶书9处,行(草)书25处,楷书89处。仙都摩崖题记延续1000多年,书法品类众多,风格各异,题记中多次记录的仙都山道教及儒家的活动情况,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字资料,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2001年6月25日,仙都摩崖题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仙都摩崖题记
地理位置: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仙都风景名胜区
所处时代:唐至近代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5-0448-4-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现存摩崖题记囊括了从唐代到民国的各个朝代,最早为唐乾元年间(758~760年)缙云县令李阳冰的“倪翁洞”三字,已有1300多年历史。
综述
仙都摩崖题记年代跨唐宋元明清,书体有楷草隶篆行,文体有诗词歌赋记,具有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鲜明特征。仙都摩崖题记以楷书为主,行书为辅,“多点”是隶书、篆书和草书,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仙都摩崖题记包括楷、草、隶、篆、行等书体,品类繁多、书体齐全、风格各异,有的方峨奇伟,有的浑厚质朴,有的清朗明丽,有的苍劲古拙。在125处摩崖题记中,有篆书2处,隶书9处,行(草)书25处,楷书89处。唐人尚法、宋人尚韵、明清尚趣的风格可见一斑,被誉为“活字帖”。其中,字径最大为“铁城”两字,达3.2米。
一篆一隶五榜书
仙都摩崖题记具有代表性的是“一篆一隶五榜书”。“一篆”指唐李阳冰“倪翁洞”题记;“一隶”指民国楼村“问渔亭”题记;“五榜书”分别指明郝敬“铁城”题记、明樊问德“旭山”题记、明常居敬“鼎湖胜迹”题记、明龚勉“枕流漱石”题记、当代沙孟海“仙都”题记。
图片 | 简介 |
---|---|
“倪翁洞”题记 | “倪翁洞”题记 “倪翁洞”三字,是幅挂轴形浮雕,直写1行,字径45厘米,幅大50厘米×170厘米,开合有致,揖让成趣,劲利豪爽。 |
“问渔亭”题记 | “问渔亭”题记 “问渔亭”题记(幅大130厘米×240厘米)。正文“问渔亭”三字,字径65厘米,结体参《张迁》《礼器》意,汉韵纯雅,静穆宏大,拙朴浑厚,骨力内蕴;附记63字,直写3行,行19至24字不等,字径9厘米,字字隶味与正文一气贯之。 |
“铁城”题记 | “铁城”题记 “铁城”二字字径320厘米,直写1行,方笔奋身力运,墨气淋漓,枯润任然,书者激荡豪情,上下翻转之态,今可称榜书中见“势”见“笔”的精品。 |
“旭山”题记 | “旭山”题记 “旭山”二字直写,字径200厘米,幅大260厘米×500厘米,“旭”字端稳齐整,安如泰山;“山”字中竖挺直,中宫渐收,灵动自然。 |
“鼎湖胜迹”题记 | “鼎湖胜迹”题记 “鼎湖胜迹”四字横刻在鼎湖峰西面峰壁上,字径达300厘米,幅大350厘米×1300厘米,字迹笔画粗细齐整,雄壮圆厚。 |
“枕流漱石”题记 | “枕流漱石”题记 “枕流漱石”四字,字径85厘米,端庄俊逸,笔势雄阔,方圆兼用,神韵盎然。 |
“仙都”题记 | “仙都”题记 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1981年所书“仙都”二字,幅大300厘米×400厘米,用笔方圆互参,结字大开大合,近赏豪气逼身,远观佳图一帧,“仙”字如数峰橫卧,俯仰生情;“都”字末笔直刷突下,若神针出云,摄人魂魄,已成为仙都的独有标志。 |
综述
“仙都摩崖题记”游以好溪为主线,以初阳山石刻群为核心,顺溪往下是小赤壁石刻群,沿溪直上分别是鼎湖峰石刻群,仙水洞石刻群和铁城、忘归洞石刻,是“人在景中游、心追古贤人”的文化之旅、和谐之旅。其中,初阳山为仙都摩崖题记最集中、最精华处,初阳山亦名旭山,“当启明时,日光先射”,“拂石提名记来路,桃源无不在人间”(明文似韩《初阳洞》),初阳山石刻群包,括倪翁洞、问渔亭、旭山题刻、君子石等大小景点16个,景点融田园村落、秀山丽水、天然泉石于一体,是历代文人雅士闲逸悠游的“桃源仙境”。
仙水洞
仙水洞水质清醇甘凉,古往今来,段成式、周景复、皮日休、陆龟蒙、赵抃、沈括、李之仪、苏舜元等达官贵人和文宗巨匠都留下了他们的活动足迹,有宋代37题记处。宋人赵抃有诗云:“路人云端步步轻,洞中涓流一泓清。不逢真侣仙踪在,犹喜摩崖纪姓名。”
小赤壁
小赤壁位于好溪东岸,临溪壁立,长有数里,高达百米。峭璧红白相间,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缙云县志》载有“小赤壁朱子题字”,今已不见。峭壁上有署名“印海”的题记“小赤壁”。
鼎湖峰
鼎湖峰高170.8米,峰下有4处摩崖。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仙都摩崖题记
历史背景
文人题咏题名刻石之风,始于东汉,盛于唐宋。缙云县始建于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隋书•地理志》载:永嘉郡括苍县“有缙云山”,“黄帝炼丹于此”。缙云山道教源于东汉时期,由道士王远开创,为中国道教活动中心之一,仙都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九“玄都祈仙洞天”。东晋著名道士郑隐、葛洪师徒曾在此炼丹。
仙都摩崖题记的盛衰与道教活动有密切关系。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缙云山道教发展的盛期,唐代道士周景复、刘处静等曾在此修炼。到了宋代,皇帝在黄帝祠宇大治宫室,赐名“玉虚宫”。到了南宋,浙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仙都奇秀山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探胜。到了明代,缙云名人辈出,一批缙云籍进士先后归隐仙都,吸引了各地的文人墨客前来访贤,留下了“旭山”“昆岩洞天““铁城”等近30处题记。清至民国时期,因尚佛轻道、战祸连绵,来仙都山访胜者多为名人官员,大多为游记、题名之作。
小蓬莱歌
现存仙都摩崖题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小赤壁的宋缙云县令王埴的《小蓬莱歌》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游仙都峰记》,《小蓬莱歌》全文共331字,文风平易畅达、从容婉转,记录王埴任缙云县令(1262~1265年)期间,与同僚诸生到黄帝祠宇祭孔,泛舟蓬莱,一路所见所闻。宋时“秀出东浙”的仙都,“仙之山兮嵬峨,仙之水兮委佗。....天风高兮海涛白,倒光景兮挥八极。....予将溯洄从之兮淡忘归”的描述令人神往。《游仙都峰记》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袁枚游缙云时所作。此前他已游罢雁荡,从人告诉他,永嘉仙岩、缙云仙都均值得一游。他本打算先游仙岩,舟行10里方知走岔了道,于是不再折返,顺道一路来到缙云。在540余字的《游仙都峰记》中描述了入缙云“仙都二日游”的经过。尤其是游记最后的感叹,“我之当游仙都,仙都之当我游,天也,非人也。然仙岩咫尺可游,而于意外失之;仙都心已决舍,万不能游,而于意外得之。一游也,无大关系,而世事之舛忤如是,其他可类推哉”,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文采风神,足可百赏。
相关人物
李阳冰(722~785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李白族叔,是唐代小篆书法大家。在唐代,篆书推李阳冰为首,被誉为“若古钗倚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宣和书谱》称:“有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阳冰独步。”“方时,颜真卿以书名世,真卿书碑必得阳冰题其额,欲以擅连壁之美,盖其篆法妙天下如此。”李阳冰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年)任缙云县令,因敬“计倪归隐仙都初阳山洞中”而题“倪翁洞”。《缙云县志》载,李阳冰在缙云的篆书真迹作品有十二通。现存世者仅为四处,即倪翁洞、黄帝祠宇、城隍庙碑(宋拓)、忘归台记(残),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仙都摩崖题记是缙云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料,是缙云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活化石”。仙都摩崖题记中留下了东晋的郑隐、葛洪,南朝的陶弘景、陆修静,隋代的闾丘方远,唐代的周景复、刘处静,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宋代的楼大度、黄见素、胡大用等道士在仙都的活动遗迹。楼大度、黄见素与李仲辅同游的一幕展现于仙水洞“李仲辅题记”;同处仙水洞的“杨景等奉诏祈雨题记”有绍兴乙卯六月二十五日与楼大度、胡大用祈雨祠下,“甘雨踵至,合境告足”的记事。这些与在仙都出土的金龙玉简、唐宋陶瓷、水井,都充分体现了仙都道教文化的深厚和历史的悠久。
仙都摩崖题记延续1000多年,书法品类众多,风格各异,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不多见的。题记中多次记录的仙都山道教及儒家的活动情况,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字资料。
2001年6月25日,仙都摩崖题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都摩崖题记
地理位置
仙都摩崖题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仙都风景名胜区。
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交通信息
乘坐缙云县到壶镇的中巴车可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
上一篇 石门洞摩崖题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