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镜桥 编辑
葛镜桥,俗称豆腐桥,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城东南2.5千米麻哈江上。
葛镜桥全长51.44米,桥面宽8.5米,高约30米,三孔跨径分别为25.62米、12.3米、6.26米,三孔拱高分别为9.61米、7.9米和5.02米,为“西南桥梁之冠”,为三孔尖顶,三孔联拱,一端绞进“凹”口里,另一端插进石阶中,整个桥体稳架在稳显相迎的石墩上,使得大、中、小三个桥孔不同预应力获得平衡。依据地势、水势的建桥艺术非常巧妙,桥与自然构成的线条和形状,构架出奇妙与虚实、现实与想象的高度统一。从远处看,石桥就像一幅巨大的变形太极图,把中国石桥传统艺术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在水乳交融中得到呈现。葛镜桥为葛镜耗时三十年,历经两次失败方建造完成,蕴含矢志不渝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2006年5月25日,葛镜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葛镜桥
地理位置: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城东南2.5千米麻哈江上
所处时代:明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737-3-44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长度:51.44 m
宽度:8.5 m
别名:太平桥、豆腐桥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葛镜桥动工。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8年),葛镜桥竣工完成,被名为“太平桥”。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二月,云南总督张鹤鸣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兼理粮饷”,路过葛镜桥,睹桥思人,张鹤鸣将“太平桥”改名为“葛镜桥”,亲自题匾、作对联、赋诗文。
葛镜桥
桥孔
葛镜桥的三个桥孔联拱虚空,由南向北依次增大,主拱跨径25.62米,高9.61米;中拱跨径12.3米、高7.9米;小拱跨径6.26米,高5.02米。
桥墩
葛镜桥的桥墩由南往北依次降低,北面的桥墩镶贴于绝壁之中,而立于江中的桥墩筑于平常凸出水面的一块大礁石上。
传说轶事
豆腐桥
葛镜桥为石灰岩料相错砌成,看似极不规则,可却蕴含着古人造桥的智慧与力量。就是这座被古人形象称之为豆腐桥的石桥,看似危若累卵,却异常坚固。近四百年来,无论人祸天灾,现今仍屹立于江水滔滔的麻哈江上。关于她的神奇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据传:道教大师张三丰于明初在福泉山修道8年成仙后,常回福泉山显灵,被葛镜为民造桥的执着所感动,不仅托梦帮助葛镜找到最佳造桥的桥址,而且托梦给福泉城的官员百姓,令每家磨制一箱豆腐备置于自家门前,然后用法力,将一箱箱豆腐运至江边,点豆腐变成石头砌成此桥,葛镜桥便有了俗名豆腐桥。
三次建桥
起初葛镜两次建桥失败。第一次造桥在麻哈江上游,桥未成已塌,人称“上倒桥”。第二次在麻哈江下游造桥,桥虽已成,仍被山洪冲垮,人称下倒桥。但是葛镜并没有放弃造桥,作歌自誓“桥不成兮镜不死”,于是变卖家产,重新招募能工巧匠,选堪桥址,第三次造桥,这一次造桥他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垒基于渊,砌墩于焦,横空以索道运料,立木与悬梁架拱”,历经30年终于将桥建成,然而因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于桥成后次年含笑而逝,享年70岁。
科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内迁至福泉,桥梁专家茅以升经常带领学生来到这里上课,并亲自与学生应用现代力学原理对该桥进行测算,得出“抗压均无问题,10吨重型汽车也可安全通过”的结论,评价为“中国古代名桥之一”,且赞叹“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并收录于《中国桥梁技术史》专著之中。
地理位置
葛镜桥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城东南2.5千米麻哈江上。
葛镜桥
交通指引
自驾:自福泉市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1.8千米,约8分钟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