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水仙人桥洞葬 编辑
惠水仙人桥洞葬,即石头寨洞棺葬,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摆金镇长新村石头寨一溶洞内,是明朝至清朝时期的古遗址。
惠水仙人桥洞葬所在溶洞为河谷间喀斯特峰丛穿洞,分别为上洞和下洞。当地老百姓称上洞为棺材洞,下洞因洞顶山体似天然桥梁,老百姓称仙人桥。仙人洞为东西向,紧靠洞口的河谷两岸石壁陡峭。洞内崖壁如屏,总的棺材数量约为650余具,用井字形棺架固定,直接置于地面,地不平处用石块稍加垒砌。棺木层层累叠,少则一两层,多则六七层。根据洞内的自然地形,棺木分四个区域放置。棺木结构均为板式木棺,均未髹漆。惠水仙人桥洞葬保留了贵州古代苗瑶民族的主要葬俗形式,对于研究苗瑶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013年3月5日,惠水仙人桥洞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惠水仙人桥洞葬
地理位置: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摆金镇长新村石头寨一溶洞内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656-2-14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层层叠放的棺木
惠水仙人桥洞葬,即石头寨洞棺葬,位于惠水县摆金镇长新村石头寨一溶洞内,溶洞为河谷间喀斯特峰丛穿洞,分别为上洞和下洞。当地老百姓称上洞为棺材洞,下洞因洞顶山体似天然桥梁,老百姓称仙人桥。仙人洞为东西向,洞口高约50米,宽约25米,洞顶岩层厚约10米,洞深约100米。紧靠洞口的河谷两岸石壁陡峭,沫阳河自洞下暗河流出。洞内崖壁如屏,北壁约30米高处,岩层向内凹陷,形成长约80米,宽约8米,高约20米的石台。总的棺材数量约为650余具。棺木分层摆放在陡峭的岩壁上
惠水仙人桥洞葬规模宏大,用井字形棺架固定,直接置于地面,地不平处用石块稍加垒砌。因场地受限,棺木层层累叠,少则一两层,多则六七层。根据洞内的自然地形,棺木分四个区域放置。棺木结构均为板式木棺,均未髹漆。且用井字形木架固定,层层累置。棺木大多以整块木料按“两墙两挡一底一盖”的形制扣合而成,且多使用较厚的板材,少数用弧形的半圆形木材。墙、挡结合部位有使用穿榫和拉槽镶嵌两种组合方式,棺盖则基本是在整块木料上按棺体的上部形状开凿凹槽,然后在遗体装进去后进行扣合。棺木的形制基本是长方体,两头的宽度一致,也有上大下小和头部宽于脚部呈梯形的。最为醒目的是在棺木前、后各加一块宽于棺身的厚挡板,以穿榫的形式利用延长出来的两侧墙板做成榫头,在挡板上穿两眼扣合上去,形状有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有说此为表示男女的区别,男性为椭圆形,女性为长方形。惠水仙人桥洞葬
棺内随葬品多系死者穿戴之物,如衣、巾、鞋、枕等。洞棺葬属于不加掩埋、不行厚葬的简略葬式,其俗少有随葬品。所见者多为简单的生活用品,如陶罐、木盆、竹篓等。结合棺木形制、现场采集遗物以及后人的追忆,仙人桥洞葬的年代下限约在清末,其上限至明代或更早。系当地赵姓苗族(“打铁苗”)所遗。
“棺画”神秘图案
惠水仙人桥洞葬有一些被叫作“棺画”的神秘图案。大量马的抽象图案被描绘在棺木上,有着特别的含义。这类图案在头、脚端挡板和侧面墙板上均有分布,以绘于侧面者为多。造型较为抽象,仅绘出侧面剪影。多用一根弯曲的线条表示马身,下划四根短线表示四肢。个别绘出马耳。绘制技法与贵州多处岩画中所见的马相同,据此知其为马。又有人骑于其上者,其为马遂可定。个别以双线绘制马身。地理位置
惠水仙人桥洞葬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摆金镇长新村石头寨一溶洞内。
石头寨
交通信息
自驾: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惠水仙人桥洞葬,路程约48.6千米,用时约1小时15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